首页 > 文化 > 文苑

【其他】浅说漫谈

——《万历十五年》读后有感

本站发表时间:[2019-08-19]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牛胜辉

  本书开篇称万历十五年是平凡的一年,特别是对于万历在任的48年,但正所谓,“所述之事皆有来往”。看似平凡的一年,经作者分析之后,发现万历十五年是万历转变的一年,是明朝的200年的转变的一年,是张居正去世的五周年,是申时行推行“四书五经”的“诚意”漏出疲态之年,是关键的转折点。

  有趣的书必有趣的背景:一是书的名字,书的英文名字为:《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直译可为无关紧要的一年。但是,纵览本书之后,我们会发现恰恰是这一年是明朝的君主集权制走向必然没落的标志,绝不是无关紧要的一年。二是本书的作者本人,作者黄先生是湖南人,参与过中国远征军,在当时驻云南国军第十四师当过排长,也曾去过驻印军,由缅甸前线入上海而入东北,后参加驻日代表团后在内战前退伍。远征途中发现运送战略物质的汽车却运送高级军官的个人物品,深感心灰意冷。当时,中国的第一次远征军和第二次远征军,因为与英国和傲慢的丘吉尔的关系待遇而有着天壤之别。同时,因蒋介石扭扭捏捏的终于抗日之后但是却又访问支持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印度,导致了国军变成了“照镜子的猪八戒”。所以黄先生和他参加的远征军当时就是处在这样一个状态。后黄先生去美国弃文从武,作者写本书的时候是黄先生比较困顿的时候,之前写了一本书叫做《中国并不神秘》,此书在美国当时出版很不顺利,受到很多批评。教学过程中也被很多学生投诉。三是本书在内地出版的情况。此书成于1981年,在内地欲出版之时便引起一番波澜,当时是想出版的是在上海出版,但是出版之时也颇费周折,历经五年于1986年才出第一版,出版的期间很多有魄力的文人志士来推动。出版之后,作者本人是一种“大”历史的思维,结合西方历史研究方法和中式思维研究方式去解读这样一段历史。此为本书的背景。

  对书的构思较为巧妙,此书不是用时间不是用事件,是用人物去写。我们姑且将历史中的人理解为历史细节,从本书最后的观点来看谁也不能阻止明朝的最终的终结,特别是君主立宪制不可能实现的情况下,但窃以为,历史的拐点却是因为不同的人,对于处在当时时代的人肯定是作用巨大的。就如,历史的长河是,一定是流向海洋但在流向海洋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流向,对沿河人的生活还是有重大的作用,所以人的作用依然是基础的。从本书来看,黄先生一直以为历史上的关键点,不同的人,不同阅历、不同的思想会导致不同历史走向,当然从历史大趋势的影响个人的作用来看可以忽略不计,但并不能否定个人关键作用。细思本书提及的每个人的经历,套用一句流行语,每个能登上本书的人无不是,”基础基本功,大江大河大格局”。

  本书涉及的内容社会学、政治学、 法学各种学科的内容无一不涉及。例如,将申时行一段,从四书五经对于古代文官讲起,古代文官思想体系,社会思想体系,明朝法制,以“诚意”来统一思想的限制,说明文官群体即士大夫群体的可贵又限制之处。

  文章的最后,作者未做任何的遮掩直接抛出观点:“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做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视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很少能或者说基本没有可能有人去突破时代的限制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万历如此,张居正如此,申时行如此,李贽亦是如此。明朝的后期,各种文化和思潮已经在社会中激荡,国民的心智已经有了初步改变,原有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要求,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社会引导思想也显得捉襟见肘,法律与道德,社会治理模式,君主集权制等等各项巨变的萌芽在这里正式显现。所以,这不起眼的一年其实一副新的历史画卷的真正开端。


[供稿单位:门头沟法院]   [责任编辑:高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