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中央精神

2019年政法工作亮点回眸

本站发表时间:[2020-01-17]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周斌

  湖南“操场埋尸案”,埋藏16年的真相终见天日,凶手被判死刑;河北涞源正当防卫案,检察机关决定对涉案人员不予起诉,免除刑责;吉林刘忠林国家赔偿案,获得迄今为止最高金额国家赔偿460万元……2019年,有没有这么一起案例,让你感受公正?

  检察机关推行“7日内程序回复、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制度,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公安机关推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群众、服务企业60项措施;“全业务、全时空”的公共法律服务触手可及……2019年,有没有这么一项服务,让你体会温暖?

  山东公安民警别立福,被歹徒刺伤仍继续搏斗,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河北衡水两位“80后”民警,在一个月内先后倒在扫黑一线,因公殉职;河南法官李庆军,身患重病仍坚守岗位,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2019年,有没有这么一起事迹,让你肃然起敬?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回望2019年,全国政法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不断谱写政法事业发展新篇章,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新贡献。

  党旗引领 扬帆奋进

  政法工作取得新进展

  2019年1月,《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正式印发。

  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党近百年来,首个针对政法工作的党内法规。坚持和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贯穿始终。

  党旗引领,扬帆奋进。

  一年来,各级政法机关认真学习贯彻条例,通过作专题辅导报告、出台贯彻条例实施办法、制定系列配套制度等,全面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进一步提升政法工作能力和水平,推动新时代政法工作取得新进展。

  ——扫黑除恶纵深推进,各项办案指数大幅提升。

  开展第二、三轮督导,完成三轮督导“回头看”,实现中央督导工作全覆盖。全国政法机关坚持以“破案攻坚”开路、以“打伞破网”断根、以“打财断血”绝后、以“问题整改”提质,不断掀起扫黑除恶强大攻势。截至2019年12月12日,打掉涉黑组织数,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资产数,判决涉黑涉恶案件数,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案件立案数,比2018年同期分别增长23.1%、298%、200.2%和231%。

  ——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平安建设迈上新台阶。

  全国政法机关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市域特点、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努力使市域成为防范化解重大社会矛盾风险和群体性集聚事件的“终点站”,助推“中国之治”再创新奇迹。

  ——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司法公正深入人心。

  党委政法委、公安部、司法行政机关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法院检察院内设机构改革加快推进,机构改革“物理合并”产生为民“化学反应”;司法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综合配套改革有序推进,司法权运行机制更加健全;分调裁审、认罪认罚从宽等机制深入实施,诉讼制度改革取得突破,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正在确立。

  ——精准发力服务大局,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

  政法机关通过出台办理环境污染刑案座谈会纪要、相关司法解释,加强环境公益诉讼,开展法治扶贫等系列举措,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通过落实民营经济平等保护司法政策、开展一对一法治体检、进行专项督察等方式,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我国营商环境排名跃居全球第31位,较2018年上升15位。

  ——打造高素质政法队伍,涌现出一批政法英模。

  中央政法委举办政法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专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政法系统深入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大研讨活动;同时,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开展对黄赌毒和黑恶势力听之任之、失职失责甚至包庇纵容、充当“保护伞”专项整治。正风肃纪,全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政法干警。

  锲而不舍 久久为功

  扫黑除恶向纵深推进

  “孙小果犯强奸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9年12月23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孙小果案作出判决。

  法槌落下,正义昭彰。

  不少网友评价说:从孙小果案的依法办理,读懂了司法公正。

  过去的一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向纵深推进,政法机关依法打掉了一批作恶多年的黑恶犯罪团伙,侦办了一批沉积多年的黑恶犯罪案件,查处了一批涉黑涉恶腐败分子和“保护伞”,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云南孙小果案、湖南“操场埋尸案”、青海“日月山埋尸案”……全国扫黑办对47起重大案件挂牌督办,以大案攻坚带动一批沉冤旧案得以昭雪。

  同时,打出围剿“组合拳”。全国扫黑办升级“12337”智能化举报平台,7个月收到群众举报近20万条;部署开展“百日追逃”行动,期限刚过半,首批20名“A通”逃犯就到案18名,到案率90%,3350名涉黑涉恶目标逃犯到案,到案率71.1%。

  打蛇打七寸。各级政法机关紧盯黑恶势力经济基础、背后“关系网”“保护伞”不放,“打伞破网”,精准清除了党员干部中的害群之马;“打财断血”,坚持案件查办与清查涉案财产、深挖利益链条同步进行,摧毁黑恶势力经济基础。

  中央督导组重点关注了黑龙江呼兰区“四大家族”官黑勾结案,推动抓获犯罪嫌疑人208人,破案193起,打掉包括区委书记、区长在内的“保护伞”30名。山东查处曹延东涉黑案,依法查扣涉案资产8.2亿元。

  法治是最大公约数,也是确保扫黑除恶走向胜利的关键因素。

  针对涉黑涉恶犯罪新动向,为解决执法办案过程中法律规定不明确、法律适用不统一、依法严惩不精准等问题,全国扫黑办分别于2019年4月、10月发布《关于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等8个法律政策文件,确保依法准确及时打击黑恶势力违法犯罪。

  各级政法机关认真打好扫黑除恶“法律仗”,执行重大涉黑涉恶案件提前介入、提级侦办、异地管辖等制度,严把案件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和法律适用关,坚决做到“是黑恶犯罪一个不放过,不是黑恶犯罪一个不凑数”。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北京创新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天津坚持一案一整顿、一村一策略,各地落实村“两委”换届候选人县级联审机制,积极探索长效常治。

  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全国政法机关为夺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胜利而不懈奋斗。

  破解难题 精准发力

  平安建设迈上新台阶

  城区面积占48.2%,常住人口中87%住在城区,流动人口中97%以上在城区。进入新世纪,杭州城区面积倍增,人口加速向城区集中,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新挑战。

  这不仅仅是杭州面临的问题,也是很多城市都普遍存在的难题,更是摆在平安建设面前亟待解决的一道课题。

  然而,2019年以来,杭州火灾发生、交通事故、刑事案件数等各类平安顽疾均呈断崖式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上升至97.19%。

  什么灵丹妙药?

  市域社会治理!

  一年来,政法机关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现代化大都市浙江杭州全力构建党建领和、社会协和、专业维和、智慧促和、法治守和、文化育和“六和塔”工作体系,到革命老区江西赣州创新完善协同共治、五治融合、信息主导、多元联动、打防并举、一心为民“六大体系”,一系列探索实践,有力推动平安建设。

  扣时代脉搏,领创新潮流。市域社会治理,少不了科技支撑。

  上海、湖北武汉、福建厦门等地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交警研发了一个“道路隐患排查”小程序,发动群众发现隐患、合力消除隐患,两年间让当地交通亡人事故同比下降78%。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市域社会治理,缺不得基层基础。

  天津、甘肃兰州、陕西榆林等地固本强基,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大力推进社区网格标准化建设,创新基层自治的实现形式和载体,健全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天津滨海新区打造743个“全科网格”,统筹整合党建、民政、城市管理、环保、食品安全、禁毒、消防等各类资源,确保社会治理的隐患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解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2019年12月,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召开,吹响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号角。

  以市域社会治理为支点,撬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助推“中国之治”。

  “云剑”行动、“昆仑”行动、“百城会战”,公安机关在开展一系列打击违法犯罪专项活动的同时,积极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江苏、河南、云南等地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各地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一大批矛盾预防化解在基层……一幅平安画卷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

  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

  政法改革实现新突破

  2019年,很多法院收案量“突然”出现拐点。

  浙江全省法院收案量10年来首现负增长,整体下降4.6%。被称为“全国最忙基层法院”的北京朝阳法院,民商事收案量2019年同比下降12.3%,为“七连增”后首次下降。

  而收案量没有下降的法院,如收案量排名全国第一的江苏法院,案件增幅也明显下降。

  原因何在?

  过去的一年,全国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深入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加强诉源治理,精准对接人民调解、行业调解、专业调解,有效衔接行政调解、行政复议、仲裁、公证,打造中国特色纠纷解决新模式,引导更多纠纷在诉讼外解决。

  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四梁八柱”主体框架基本形成。2019年1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

  全国政法机关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政法领域改革,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最高法、最高检、司法部分别下发改革纲要、改革工作规划,对本系统近5年的改革进行全面擘画。

  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揭牌成立、公安部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公开亮相、法院检察院内设机构改革加快推进……政法机构职能体系不断优化,履职更加顺畅高效。

  2019年7月,公安部部署开展集中打击食药环犯罪“昆仑行动”,仅5个月就侦破食药环和知识产权犯罪案件2.78万起,捣毁“黑工厂”“黑作坊”“黑窝点”1.1万余个,打掉犯罪团伙5200多个。

  中央政法委、“两高”共同印发《关于加强司法权力运行监督管理的意见》,最高法印发法官审判权力和责任清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各地推行入额领导干部办案制度,直接由独任法官、合议庭签署的裁判文书达98%以上……司法责任制全面落实,提高了司法质量、效率、公信力。

  法院“分调裁审”机制改革深入实施,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正式启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和刑事速裁程序不断完善……诉讼制度改革取得突破,司法公正得到进一步彰显。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施以来,最高检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2019年1月至11月适用率达同期审结人数的74.6%,河北省适用率、量刑建议采纳率分别为83.4%、81.1%。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全国政法机关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步伐,深入推进政法领域改革,加快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政法机构职能体系,更好地维护公平正义。

  利民之事 丝发必兴

  司法公正为民暖人心

  一群农民工,手捧锦旗,早早来到江苏省高邮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有说有笑地等待工作人员上班。

  前不久,因被企业拖欠薪资,他们赶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求助。经过“绿色通道”,法律援助律师迅速行动,搜集整理了大量材料,并多次约谈企业负责人及农民工代表。短短两周后,43位农民工就如愿拿到了工资和补偿金29万余元。

  放眼全国,这样的优质法律服务,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2019年,司法行政机关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知晓率、首选率、满意率大幅提升。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从出台司法解释惩治高空抛物到依法处置列车“霸座”行为,从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取消“奇葩证明”到探索建立性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信息库和入职查询制度,2019年,政法机关推出一系列便民利民举措,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法治的温度。

  曾经,群众抱怨来信“石沉大海”;如今,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

  2019年3月,最高检提出,将心比心对待群众信访,建立7日内程序回复、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制度。并带头将历史积压的2.2万件群众来信全部回复。

  “没想到在短短3天内就收到检察院的回复,这是我十年申诉生涯中绝无仅有的。”安徽一位信访群众感叹道。

  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

  在立案登记制基础上再进一步。2019年7月,法院启动跨域立案服务改革,到当年年底,该项服务在全国中基层法院全面实现,共提供跨域立案服务近2万件。

  与此同时,浙江、江苏、江西等地法院积极推行“移动微法院”,最高法于2019年3月正式启动中国移动微法院全国总入口,实现老百姓打官司“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

  在基本解决执行难基础上更进一步。2019年7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关于加强综合治理从源头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意见》,进一步部署完善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大格局,着力解决执行难这一老大难问题。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国政法机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开拓、善于创新、攻坚克难,不断开创新时代政法工作新局面,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