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17年专题 > 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 首都青年法治论坛

三:首都法学法律人才培养与法治智库建设

本站发表时间:[2016-10-10] 来源:北京市法学会 作者:

分论题:首都法学法律人才培养与法治智库建设

进行专题演讲的是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尹飞教授、中国公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玉华教授和清华大学法学院劳东燕教授。

尹 飞: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专题演讲:《对于首都法律人才培养和质库建设的思考》

今天我的主题,是对于首都法律人才培养和质库建设的思考,应该说,我的专业是民法,对于这个命题,只能说一些基本的认识,有不当理解请求各位指正。

首先,首都法学培养和智库面临的的新形势,这也是讨论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十八大和尤其是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我们国家的治理和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提出,构成了讨论今天这个命题的基础,尤其是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中,一个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四中全会中确定我们全面建设法治国家的奋斗目标,北京市在市委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的决定,为法治建设提供了一个很难得的机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重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关系一切的工作都需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高素质的法治人才队伍,这个人才队伍的培养既是需要我们的自身在日常工作中去加强工作,另外也需要每年我们高校,源源不断培养出后备军。

第二,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总书记也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改革和法制有利推动全国建成小康社会事业的向前发展,这可能和我后面讲的主体内容也很大的切合。

第三,就是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些发展理念过程中,都势必涉及到我们在法治领域所进行的理念和回忆,北京市明确了四个重心定位,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围绕四个中心定位,法律人才培养我们的制度建设应该怎么做,我理解这是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重点。

新形势对法律人才培养和智库建设,势必提出新的要求,我个人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五大发展理念的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作用的深化、四个中心定位的落实必将对法律服务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社会法律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必将对法学院所充分发挥作用赋予新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源源不断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法治体系法治人才培养结构力量,以及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物涉外法治人才,为国家法治建设提供治理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为我国法治事业培养和早造就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高校法学院所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及时阴影国家和首都法治建设深化改革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疑难问题,提出建议。

第三,我们首都的法律人才培养和智库建设的基本方面,就法律人才培养而言,首先毫无疑问,坚定的政治方向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没有什么可说的。毕竟北京是首都、是政治中心,我们不可能培养出来,比如说,像我们前端案件里面,有些律师的素养,这种人不适合我的需要。

在专业这块,我个人认为首都的法律人才培养恐怕要着重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职业化。随着我们司法改革的推动,全面深化依法治国的进程,我们对于法律职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所有我们现在必须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有良好的法律知识,过去很大时间,动不动乏力,必须能够适应法治之间的需要,法官给你的案子你能告诉我怎么办法,作为法律要知道从那个角度辩护,这个是我们最基础的要求。前段时间我也有幸出席了一个活动,一个模拟法庭的比赛双方都是职业很多年的律师,一个合同案件我就告诉法庭这个案子涉及到那个问题,大概是那个条文,我直接背诵出来,这个条文大家控辩半天,没有一个人讲条文全讲公平正义交易,恐怕是有问题的。

第二,国际化。无论是作为首都作为高级交往中心,作为政治中心,要处理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和相关国家的关系,还是说一带一路对外的需要,都要求我们我们培养的法学学生要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要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要了解国际商市法律,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国外的东西一无所知,对我们的指导制度怎么变迁、怎么了解怎么寄售,毫无了解,我们怎么去应对现在的国际人才竞争。尤其是按照我们国家提出的当庭协议,我们现在法律市场已经对外开放,外国律所可以直接进入中国参与相关法律案件直接和律师竞争,这种情况下,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完全避不涉清,也是不行的。

第三,高端化。恐怕我们首都而言,从法律教育相较而言,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层次,就首都而言我们要更加强调高端化,我们培养因此以研究生为主体,刚才几个法官提出,一开始,也说道中国历来有进京报告的传统,作为首都作为司法机关,作为你的律师恐怕要有更高的水平,这就决定我的培养的定位恐怕是以高端的法律高端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端的涉外法律人才作为我们的核心的培养内容,因为咱们这次法学会有北京市的法治建设培训书,这个作者很好,全面描绘北京法治建设,最从我的角度我最喜欢看法学教育,我很惊讶我们法学教育竟然还有专科,我们还有中专,我们法律职业资格根据不可能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恐怕会有一个调整结构的问题。

第四,特色化。我们现在首都的有综合性大学有政法类高校财经类高校理工学科,每个学校依托的背景学科发展和学科优势不同,声援特点就业去向乃至校园资源也存在很多差异,我认为应鼓励各类高校的法学院系统在满足国家的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自的特色特长和优势,探索打造各自的学科特色和培养特色,从而在特色领域更为有效地地发挥智库作用,在特色领域培养适合我们法制实践的优秀人才,智库建设个人觉得一个基本要求立足国家法治建设,这一点很有必要强调,我们北京是国家的首都,我们国家是大的首都,因为我们是单一制的国家,所以不可能地方立场中央立场去了解特色这不允许,所以说,这就决定了首都的法学院所是在作用中,首先立足国家的大局服务国家,其次服务首都大局。结合四个中心改变建设去开展相关工作,另外及时回应这些问题,很多文化中国问题中国话语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我个人觉得更加实际一些,注重既是有的服务立法、司法的同时,要更为注重财经法治问题的研究,我们过去讲到法学,包括我们传统的法学院。我们主要是在为法院检察院为律所培养人才,我们研究主要也是各类审判各类业务来开展,但是随着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我个人觉得,我对于财经领域法治建设要投入更多经历,当然财经法学自己的定义,所谓财就是财产,经就是经济,经济法学就是以经济为调整对象公法和以财产为课题的司法,以说白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去在这块我个人认为研究上还是薄弱,这个当然有客观的一些背景。

但是,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展开我个人深深感到,我们国家经济管理部门,他们对于经济领域的相关立法,相关的法治需求更加强烈,可以坦率的讲过去参与相关立法请求专家学者,最后过来看一下提出一点意见到底有多少不知道,但是我深感四中全会之后很多部位,教授你们尽管说,千万别考虑利益,甚至不行让他们拿着稿子,咱们就过去了。所以说,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在我们这个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这上面所提到的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当前结合我们首都的发展,我个人认为尤其注重以下几个领域,比如产权的保护,象我们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包括国企改革过程中,包括供给侧改革过程中,我们肯定会有这个政策但是政策会不会过分限制产权,甚至损坏产权研究,会不会损坏市场基础。但国际交往领域,文化产业,像北京市法学会刚刚成立了影视娱乐研究会,这就特别好,北京市娱乐业发展重点,它的法治保障是什么样,另外科技创新,我们讲一个创新制度,创新什么知识产权怎么建立,城市建设这块,有很多问题,简单的把中央财经大学的相关情况。我们自己的特色无论学科特色培养特色,在过去十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用自己制度的自身的特色,有些领域,证券法不动产法及经济行政法,公共采购法PPP竞争法,全面参与相关领域立法,发挥智库的作用。

学生的培养,实际上也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我们仲裁的学生70%进了企业机构,有自身的特色。最后观点就是首都法律人在培养和智库建设的几点,建议依托大数据平台凝聚整合人才资源,无论是搞得人才培养智库建设首都法治,所有的一切根本在人,所以说,我们现在法学会已经有了法学法律人才,但是可能个人进一步考虑,必须精确分类合理的分级,及时升级,开放共享,这些东西也就是说把我们能够引领的人才形成梯队,能够推荐给相关的部门,第二就是围绕首都发展大局及时搭建研究平台,新设的研究会,搞得法治方针利用多种形式,这样的话用开放包容的心态,精准服务有效管理实施适时退出,这种平台搞得更多一些。

我个人尤其建议关注一下都市化,城市发展、城市病的克服、城市群的组建。他涉及到的问题,这个在国外有相关的研究成果甚至比较成熟的学科。另外再比如说互联网金融,这一块咱们也看到互联网共同发展,这样好象又有问题,将来怎么搞得。互联网归置,言论自由,刚刚出现的两个司法解释引发的争论,这个恐怕都需要更深的研究。再比如科技金融在搞得创新的过程中怎么把知识产权和金融手段有机统一起来,再比如PPP再比如环境金融,开放交易、

另外,我们现在还在想健康的问题,健康法的问题,申卫星教授全国的严重,能不能进一步拓展建议去考虑。第三个理顺机制,推动首都法治建设,涉及到一大堆问题,机构的法律地位,这个智库每个单位都在讲这个智库到底是什么高校本身法学会本身下面研究会更加细节的研究机构,这种组织到底是在法律上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法律,其他恐怕都要进行考虑。比如说,北京市五个学校,中共中央国务院,直接向中央来报送相关制度程度,通过这个话别的渠道报怎么处理相关的研究。

还有,就是知识产权的问题,通过不同渠道知识产权算谁的这个如果说不清楚将来不满。尤其是可以考虑的推动成果认定,支撑评审,评优评奖,这些做引导写的东西。

最后,就是群策群力,共商首都法律人才培养大计,组建北京市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各个高校,相关的负责人来讨论人才培养智库建设,第五个为首都青年法律人才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政治保障课题引领人治推荐挂职交流别的肯定都很熟悉,任职推荐看中的,推荐我们相关的研究发挥一些作用,另外还有一个常态性交流机制,实际上今天咱们的论坛很好把大家聚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学习。

李玉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专题演讲:《首都法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问题》

我今天说的这个题目首都法律人才培养的问题有几点建议,作为法律人才的人员构成包括三部分,一是教学科研人员,一个是法律事务人才,还有一个就是法学院校学生。那么首都作为首善之区,他也应当成为法律人才培养的这种标杆。下面我就利用十分钟时间,就这三个方面人才培养简要讲一下我认为存在一些问题。

先说说教学科研人员,由于首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位,从整体上来看首都法学教育科研人员素质普遍是非常高的,大都具有硕士博士学近年来新加入的基本上有博士学位而且都是国内外名校基础非常好的,但是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博士生博士毕业生成长为一个既熟悉中华司法实践优秀教研科研人员,还需要一个很长过程。

目前,从培养成长来看,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第一方面,司法实践。目前教学人员特别是年轻的教学科研人员普遍对中国司法实践深层面参与,因此不管个人的研究参与立法建言献策,经常性评价之一就是不接地气,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原因还有一些政策制度上的原因,其实大多数教学科研人员愿意了解司法实践,缺乏正确的渠道,政策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的机关制定的双向交流计划,这很好但是少数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建立一种长效机制,那么要求法学的科学人员到期到实践部门实践,每五年有半年时间你在进行司法实践并且将从事教学科研,作为它的岗位职责义务要求必须实作为一种自身年终考核的依据,这个实践应该由个人向单位提出,想去什么样的单位实践跟司法实践部门对接,而不是象这样个人去联系,不是很好的长效的机制,具体到我们北京市委教委公安局高院还有市检察院等等形成长效机制,法学教学科研定期到实践部门进行锻炼,保证教学科研不脱于实践,这是从事这个教学科研的部分看。

第二方面,国际交流。法学界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这从我们出国交流人数国际的次数看出来存在一些问题,不均衡不深入在国际上缺乏学术影响力,不均衡都是北京的院校人大政法大学在法学的国际交流上相对多一些,其他院校相对少一些,不深入有些出国访问交流比如半年一年他没有形成一种长效的机制,有的人为了去一次就好,作为法学的科研人员保持这种科研性,定期的深入的交流跟世界保持同步,学术影响力比如说但如果说缺乏国际交流很难有的事业来自国外的挑战以及来自学生的挑战实际的挑战。再一个,是评价机制,对教育科学科研人员看论文看成果,项目什么比较单一,有道理我们不够全面。

第三方面,法律的实务人才。实务人才当中我认为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在职的培训与晋升,一个人长期从事全一种工作产生倦怠感,进行培训可以接受新的刺激,在工作当中产生新的增长点,身心健康执法机关的战斗力,在职培训实务部门有这个需要,教职科研人员也有需求,培训全国高级干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培训全国的高级警官,只要蓝领升白领培训都要在我们学校,其实我们培训别人,我们也更想得到别人培训,希望有更多提升机会更新知识和世界保持同步,所以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这样可能性,特别是业务骨干相对来讲案多人少,工作压力比较大领导舍不得把你放出去接受培训,这是一个方面,往往需求的的得不到满足,国外培训也是这样,实务部门也有这样需求,决定一个的理念和视野,视野这个不一样接受东西不一样。还有一个关于职业的保障流动问题,说前计划双向的挂职计划,从教学科研人员实务部门到大学这个就有问题,为什么有问题良好的制度,我们去欧洲法国英国访问他们很大很终身不养老,这一定时间,还回到公安局当局长,细细考察保障机制但我们就不这样,公安局局长晋升的问题,到院校给与学生讲课好处是什么切身的利益影响晋升,这是我们今后双向交流的。

最后,法学院校学生的培养,就是科研创新和实践的问题。科学人生师生合作的问题老师对学生辅导和帮助我们,现在很多考评合作愿意单独的一个博导一个教授,不愿意发学生的一个学生从不会写文章到对写文章需要老师指导工作,怎样去体现合作作品说他这个文章可能写5分指导一定程度6分,老师非常尽力可能达到到8分超越老师。在法学教育当中突破政策制度鼓励师生之间的合作。总之建设首善法治也离不开法律与人才。

劳东燕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专题演讲:《养法学人才的培养》

清华法学院1995年复建以来整体上来讲取得成果还是比较引人注目的,包括国际排名方面,从一开始的话,我们清华法学教育,实际上宗旨和目标确定比较明确,也就是说当前的话,虽然法律人才总得的来讲似乎有一个过程,就表现在这就业率经常比较低,一发现在国际层面,尤其是国际组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法律人还是很少,从一开始的话,就确定目标,培养人才,应该经过国际舞台上作出相应贡献,就是说,希望培养的这种法律人才,既是能够有远大的理想又能够脚踏实地,总的来讲法学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可能说,在我们法学教育中获取称得特色。

第一方面,,国际化培养。从2009年开设的国际班,不仅是选择英语的,不仅注重英语、能力,而且也注重其他方面,包括人文,包括其他方面的能力,所以我们在选拔方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拿一本名著写字一个读书报告。在外国,全英文,法律硕士项目这这个是清华法学院是第一个开设了这样的课程,是ABA认证的唯一中国法律课程。国际化培养方面表现在现在中国学生首先开全英文国际法律硕士课程国际,知识产权班级与国际总裁班,这个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第二方面,,可能我们有特色的制度就是设立本科生导师制,我们每个本科生在一年级进来的就会分到一个固定的导师,也就是在接下去的四年的学习中就专业学习或者生活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和导师交流,虽然本科生,导师制也许在运行起来中有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说,强化了导师教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清华特色的是我们学校特别重视对本科生的培养,我们实际上把最好的师资配备给本科生,可能和其他学校有所不同,我们正教授都是给本科生上课,这些正教授在对本科生教学的精力对待认真程度也是最高的。

第三方面,总体来讲,清华法学院的法学教育中很注重技能训练这种法律推理能力或者说技术性的体现思维方面的训练,同时也另外一方面也很注重社会实践锻炼,到不只是说一定去某个司法实务部门,根据学校相关安排一年级、二年级,根据固定的社会实践尤其一年级社会实践,深入到农村各个基层单位去做各种各样的社会调动,也许未必法律紧密相关通过这种设置让学生等多了解中国社会,就业三大方面七大领域就业的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法院检察国有企业包括法学院大型律师事务所,包括法院检查院的相比,清华的学生去国内外大型律师事务所比较突出。毕业生出国情况这两年统计数据中,包括美国英国还有法国尤其是在美国在排名前14名的法学院,有12所录取了我院的毕业生,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录取我们的学生,这个是我们简单介绍我们清华法学教育中的一些做法,同时的话也向多花点时间讲一下个人看来在法学教育中的一些困惑,也就是法学教育的双重性,到底是职业培训性,培训性与学术研究生性的对立。

我昨天还看到一篇文,在交大法学上的文章,中国的法学教育就应该职业培训性发展,美国显然是这么做,我们应以美国为例子,我感觉还是需要思考我们法学教育的主要培养技术性的,但你首先培养技术新的前提,是不是应该说一个基本价值判断能力如果不知道中国社会影响什么地方,这个技术再出色有什么用,尤其是我们学美国,我也很赞成的,但是有一个前提美国的法学院叫做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他的本科同时教育已经完全,在此教育上职业性教育为主,对于中国法学教育来讲,如果完全往往职业性培训方向来走,我觉得还是有问题,很可能培养的没有灵魂的专家,就是专业能力很出色判断能力有问题,所以我是觉得包括清华培养的毕业生的特色,可能也不只是法学院,往往是认为我们培养又红又专的学生,这一红,往往解释听话,可我觉得的未来的无论是政治领域还是经济领域,我们很显然需要这种独立判断能力,来做领航性的任务,而不是只是一个听话的人我觉得在这个前提,法律的职业培训的同时,肯定还是需要对到底人文教育方面所缺了的一些基本价值是不是有基本判断能力,我们所追求的法治美好的社会是首先需要知道到底是在什么方向,需要具备那些指标,接下来法学技术的训练去实现搭建桥梁,达到彼岸。

所以,我个人并不反对法学教育的这种总的来讲还是偏向职业培训,但是如果完全不注重同时教育,我认为也是很有问题,当然在这里面关注法学教育培训培养模式。

总体来讲,2011年教育部政法委培养的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从2011年各高校要倡导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涉外型人才,可以看到指导意见按照类型来分,我们会发展发现总体上对人才培养做类型性区分,我觉得从根源上还是没有解决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首先我觉得除了横向分类,是不是在法学教育中纵向分层的问题,就像国外的哈佛耶鲁培养法学院的毕业生有可能排名50名以外以后,或者100以后法学的教育采取同样的模式,我自己在耶鲁大学学了半年,在客观上,培养领袖型人才,更多的精力不是放在技术性的培养方面,而是放在判断能力的培养上,我觉得国内的话,一些法律顶尖的法律院校应该考虑,我们国家需要不同层次的法律人才所以我们在培养法律人才的时候除了横向上分类还应考虑纵向上的分层。

我们法学教育的这种困境的来源和法学教育的模式,从以前的学徒模式转变为学院模式转变过来,这种法学教育中的双重性,教育方法,包括影响自己在清华培养计划到底怎么设立设定课程,中间也有会不同的犹豫,会觉得有诸多的问题,我们在本科教学中我们就是在培养计划,必修课特别少,清华的必修课在其他法学院相比必修课项目特别少。

但是,之后老师也会发现一些问题,它上刑法总论,刑法个论就不上,上明法总论,可能债权法、物权法就不上了,这种碰到问题又调整接下来物权法,刑法各种意义债权法有设定限制性必修,不太给学生选修的余地,两边犹疑的领袖情况大陆法系教学教育,定义为人文教育,这种人文教育的有点偏重体系思维,缺乏刚才几位老师也说到相应有一定的脱节,所以我觉得个人认为,在法学教育中,尤其是考虑中国的学生是从高中直接读书大学,中国高考始终指挥棒,整个中国培养判断能力如果大学不培养的话,我觉得但是培养行业经营,其实应该推动中国社会往良性发展方向走而不仅仅是说在行业里面NOB1,这样的学校培养出希特勒的人物是教育的成功吗,肯定不会。

可见,在这里面人们教育所代表的价值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作为公民所具备具有的特性我是觉得很重要,而且其实我们要注意到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有共通性,人文教育培养的是判断能力,我们在法律解释中作为法官作为学者我们在对付某个经营解释,是由判断能力,你首先就需要判断我如果这样解释的话,在整体框架或者从社会效果来看是不是能够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是不是能够使得中国的法治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职业教育需要,人文教育中也是,同样也是培养这种能力,而且包括英美法的教授说,出色的法律人具备那些特色特性,需要四个特性,知识、技能、观念、个性,知识除了法学知识还是有一般的知识,观念里面,这个观念包括从历史学,或者哲学或者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中所获得的判断能力。

我觉得还是注重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培养,我本身法条其实没有固定不变的含义,让学生学会从各个角度去解释这个法条,学会批判和创新,在法律人才培养中,还是回应以司法为新的法律体系的发展,我觉得上大体可以说我们今天的法律体系,已经不在再是立法为中心的法律体系,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对法律体系本身的复杂化,以立法为中心的法律体系慢慢会变成以司法为中心的法律体系,最高层所提出的司法能动也是意识到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形下,司法如果承担实质性造法的功能,实质性造法的功能不可避免,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培养法律人才就应该他必须具有决策能力我作出这个解释的时候,必须要能够,判断我这样的解释结论社会效果如何,所以这个话,这个传统的法学教育中,可能是有它的缺点。

另外,我们承认以后的司法者可能承担造法的功能造法的自由,同时我们又对于司法的自由裁量合理的归置,这样一来也就是说,我们实际上还是需要,大陆法的体系性思维有它的突出之处,我们一方面赋予法官或者实务者造法的自由,我们如何去确保法适用的统一性,这里面大陆法体系整个教育体系的思维实际上在确保这个功能,总的来看可以把我们国家当前法律教学两大基本问题。

第一,法学的学生视野格局狭小,除了法律其他什么知识都不知道,法律运行是一个社会如果对社会缺乏必要的了解,这个法律怎么解释的好,运作的好。

第二,视野格局狭小。在突出法律技术欠缺类似的案件中,包括一个很有名的涉及销售假药,提起公诉的检察官,卢某就是一个英雄似的人物,我没有办法,法律就是法律,也涉及到,是不是法不容易情的问题,把法律解释出来的,而不是法律就是如此的,所以如此解释出冷酷的解释者的能力有问题而不是法律本身有问题,接下来法律法学视野格局狭小的问题,教育法律技术欠缺的问题,还是不需要,做进一步的训练。

总的来讲,在清华法学教育中,可能更偏重后者,在体现思维选择方面,博雅教育方面可能还有改进的空间。我最后讲两点,我觉得法学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一个合格的法律者首先有能力作出合理的价格判断,高超的法律技术与价值判断结合起来,有能力作出价值判断,充其量只是一个愤青。如果只有高超的法律技术,我看来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专家。第二能够运用法律技术推进法治与宪政倡导的基本价值,要知道法律的含义是我们解释出来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应的课程教学与培养的重心所在。

首先,注重独立思考与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其次,注重体系性思维与方法论技能的训练第三方面注重对人文社科学方面知识视野的引导。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