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17年专题 > 聚焦2015年法治建设报告 > 专家书评

全面反映法治成就,设定法治首善标准

本站发表时间:[2016-10-20]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张翔

北京市法学会主编的《北京市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5)》全面反映了北京市在2015年法治建设的各项成绩,也为未来北京建设法治首善之区设定了标准。这个报告是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理解中国法治道路的逻辑,确立未来法治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的重要参考资料。

2015年的报告,大体延续了2013年和2014年报告的体系,从立法、行政、司法、多元纠纷解决、法治宣传和法学教育等多个层面系统反应了北京市在2015年法治建设中取得的成绩。相比2013和2014年的报告,2015年的报告篇幅更长、内容更加丰富、信息量更大,对于实践问题的分析解决参考价值更高,也具有更高的学术性。2015年的报告不是简单面面俱到地介绍各个领域法治建设的成绩,而是以非常详实的实证数据和非常缜密的理论分析,深入揭示北京法治建设的宏观大局和精微细节。例如,针对法治建设的外部效应,特别是普通居民对于法治的感受与评价,北京市法学会专门进行了实证调研,形成了《2015 年北京市法治发展状况满意度调查报告》。这个调研报告,运用了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科学方法,设定了非常详细的调研项目和非常精细合理的指标,收集了大量准确的数据。在此基础上,报告还系统分析了收集到的数据,形成了扎实可靠的分析结论。在此基础上,还对《2015 年北京市法治发展状况满意度调查报告》进行了解读,总结成绩,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些研究,既可以作为未来制定法治建设目标的决策参考,也可以作为法学研究的实证材料。

此外,相比2013和和2014年的报告,2015年的报告还包括了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系列子报告,共有10个分报告和9个专题报告。这些报告针对非常具体的专题展开调查研究,邀请众多一线法治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共同总结分析特定领域的法治建设现状。这些子报告针对性更强,是了解具体领域情况非常重要的一手资料。举例来说,北京是我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中心,但北京的法学院校涉及教育部管辖和北京市管辖等多个层次,不同学校情况差异巨大,系统的调研和梳理是非常必要的。《北京市法学教育年度报告》从学生、师资、培养体系、办学特色、学术研究、国际交流、大学改革等众多方面,条分缕析而又体系严谨地给出了系统分析,是了解北京法学教育现状不可多得的必备资料。又如,房地产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关领域的法治建设也引人瞩目。《2015年北京市房地产法治建设成效》也从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建筑施工等专门领域给出了系统的总结分析。

在全面反映成绩的同时,报告还不回避问题,例如,在《2015 年北京市法治发展状况满意度调查报告》中明确指出“人大代表仍需加强与百姓联系”,部分存在“司法人员素质不高”、“司法独立性不足”等问题,并指出不同群体对于北京市法治建设的评价存在差异。这些分析,对于未来改进工作,也有重要意义。

在反映成绩、查找问题之外,2015年报告的重要价值还在于为未来北京市的法治建设设立标准。北京是首善之区,在政治、经济、社会等众多方面是全国的标杆和榜样,北京市的法治建设也应该为全国的法治建设树立典范。北京市法学会每年编写法治建设报告,是对法治建设历程的点滴记录,也是对法治建设规律的总结提炼,更是在逐步摸索探寻法治建设的目标和标准。北京市的未来发展,面临众多的挑战,例如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京津冀一体化等等,在这样复杂的条件下,如何确定北京市法治建设的标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北京市法治建设年度报告虽然是以总结过去的经验为主,但其中也蕴含了为未来设立标准的意义。针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如何保持和提高,针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如何改善和解决,都是为未来法治建设指明方向。我们可以举例来说明年度报告的标准设定功能。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报告发现,普通市民将“司法公正公开”看作现阶段法治建设工作最重要的领域,而法律工作者将这一点作为第三重要的领域。这充分说明,司法公正公开的现实状况还不尽人意,在未来的法治建设中应予以特别关注。如果能够以这个报告为基础,系统梳理并整理提出未来法治建设的指标体系,会对首善之区建设首善法治起到重要的作用。

北京市法学会的法治建设年度报告编写工作,意义重大。2015年的报告,让我们进一步看到了法学会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严谨认真的态度和扎实勤奋的工作作风,相信这项工作的持续展开,一定能为北京市的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