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0年专题 > 2020北京两会看政法 > 委员看“法”

18位委员献策城市治理 街区治理要打好组合拳

本站发表时间:[2020-01-15]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李瑶 赵鹏 孙延安
  从首都高质量发展到京津冀全产业链布局,从街区治理到点亮夜经济,从传承运河非遗文化到激发老字号品牌活力……在昨天下午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举行的第二次大会发言上,18位政协委员依次登台建言献策,引发掌声与共鸣。
  委员们的发言聚焦经济发展、老城更新、乡村振兴、医疗卫生等方方面面工作,大家在一次次智慧交锋中凝聚共识、传递共识。
  提升品质促进老城焕新
  北京铁路客运枢纽建于不同年代,换乘配套设施与承载量并不完全匹配。落客区小、停车位少、换乘难打车难并存等铁路枢纽站与城市交通衔接不畅的问题正日益显现。
  来自民进界的杨金龙委员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在他看来,升级改造铁路客运枢纽站外接驳交通系统正逢其时。“结合火车站周边综合治理工作,本市应适度扩大相关铁路客运枢纽的落客区,减少交通混行,实时监测铁路客运枢纽的旅客换乘情况,及时改进和变更调整线路。”他说。
  医疗卫生界委员李鸿泓特别关注农村污水治理问题。在他看来,当务之急是升级改造已建成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紧随其后的则是明确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的部门和要求,避免出现“九龙治水”。
  大运河滋养着两岸人民,也孕育了沿线特有的传统技艺、民间文学、民俗歌谣……“部分非遗项目由于失去了原来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在谈到传承运河非遗文化时,来自民革界的姚卫海委员建议,应加强传承人培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选择重点非遗项目探寻商业推广途径,并建立大运河非遗联合保护中心。
  来自民建界的赵亚洲委员则建议,北京应尽快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以精细化服务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聚焦街区构建治理新模式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来自九三学社界的柴文忠委员将关注点放在了首都街区治理上。他发现,12345市民服务热线多数诉求要在街区层面处理,但街区治理资源缺乏、治理依据少、治理能力弱等问题成为掣肘。为此,他为本市街区治理支招,建议党建引领、问题解决、守望相助、规划引导、科技保障等集中在街区、打好组合拳,完善制度体系,构建首都街区治理新模式。
  同样以“接诉即办”为关键词发言的还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董明慧。“‘接诉即办’是新时代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她说,建议下一步完善平台,加强软件建设,提高12345热线平台接听、转办、评估群众诉求和办理成效的能力。
  新首钢园区的转型升级,吸引着委员的目光。来自无党派界别的吴晨委员说,新首钢园区可以通过建设绿色智慧园区、加快推动地铁建设、举办大型论坛活动、关注后奥运时代、吸引高端人才聚集、打造专属首钢形象实现活力复兴。
  “一个老字号品牌,就是一个金字招牌。”工商联界委员刘爱森说,希望通过加强产权保护、政策支持、创新引领,不断激发老字号品牌活力,让中华老字号世代相传。台盟界委员冼海珍就在京台胞参与志愿服务提出建议。医药卫生界委员马立霜建议,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为实现“病有所医”筑牢基础。
  布局人才驱动高质量发展
  对于如何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委员们也有话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始终是委员们关注的焦点,经济界的屈庆超委员表示,当前京津冀产业协同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本位做事’,更要‘越位思考’。”为此,屈庆超从顶层设计、要素连接、重点领域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区域的竞争是不同系统间的竞争,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建立起点、线、面、体多维复合的系统优势。”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推进,智能信息技术对北京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技界的刘多委员表示,北京拥有深厚的技术和人才累积,应进一步强化“5G+工业互联网”的战略地位,继续发力推进,带动产业跃升。
  农业的变革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农业界的刘宝平委员表示,应加强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利用“互联网+”优化产业链,构建智慧农业体系,助力乡村振兴。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工会界的史利国委员更加关注人才在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他建议应构建高技能人才公务服务体系,完善技能形成体系和保障机制。
  来自经济界别的刘东晖委员表示,夜经济既是经济发展之道,也能更好满足市民的需求。“目前北京的夜间经济整体上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只有统筹规划,调配好各种资源,夜间经济才能真正行稳致远。”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