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2年专题 > 致敬2021首都监狱戒毒卫士 > 北京榜样

杨丽梅:大墙内的“摆渡人”

本站发表时间:[2022-02-11] 来源:北京监狱与戒毒微信公众号 作者:
  20年来,她始终坚守在监管一线,非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她,通过不断学习,相继取得了二级心理咨询师、完形治疗师、国际IHNMA认证的催眠师、沙盘治疗师、内观导引师等专业资质。她说:比起获取证书,真正帮服刑人员走出困境,更能让我有成就感。
  她就是第四届“首都监狱戒毒卫士”的获得者之一,北京市女子监狱民警杨丽梅。
  做积极进取的摆渡人
  作为一名非心理专业毕业的民警,管理精神疾病类罪犯,可谓挑战重重。
  起初,杨丽梅运用自学的团体心理咨询、完形治疗等传统方法开展心理矫治工作,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大多数罪犯都将这些传统方法视为“老一套” “没新意”,产生了消极应对、走过场的心理。
  面对这种情形,杨丽梅利用休息时间,查阅了大量资料,主动学习国内外心理治疗方面的最新技术与应用,贴合罪犯的心理特点,守正创新,兼收并蓄开展心理技术的引用,边学边用,总结经验。
  近年来,她参与了《精神病教育管理手册》的编纂,并开展了内视观想、经史合参、ACT、愤怒控制等改造项目,撰写的《女性罪犯抑郁症心理初探》等多篇案例获市局优秀奖。并开辟了针对女性罪犯的“催眠治疗”“舞动治疗”“绘画治疗”等心理矫治方法。
  做排忧解难的摆渡人
  精神病罪犯的心理就像是沙漠中迷失方向的旅行者,稍有不如意或外界刺激便会触发焦虑、紧张等“爆点”。
  罪犯施某,31岁,患有双向情感障碍,与继母关系紧张,因父亲患有残疾,常年无人会见。服刑期间常因琐事与人发生矛盾,是监区有名的“炸药包”。在一次健身操活动中,杨丽梅发现她很投入。
  “人的语言、行为或许能掩盖其内心,但人们下意识的动作和随着音乐无意识的律动,却能真实的呈现其内心。”杨丽梅以此为突破口,对施某开展舞动治疗,这是一种通过肢体来发泄、疏导自身情绪进而达到稳定并控制情绪的方法。
  通过16次治疗,施某慢慢敞开了心扉。原来,她担心家人不谅解她,更害怕出狱后的生活没有着落。
  经过专业心理治疗,同时民警积极与施某家人沟通,施某的父亲逐渐谅解了她,开始与她通话、会见。此后,该犯逐渐地走出了心理阴霾,开始了正常的改造生活。
  2021年初,施某面临出监,夜里经常梦见自己出监后控制不住情绪再犯罪,每晚不敢入睡,病情又有复发的迹象。她在日记中写到:“现在太矛盾、太害怕,我想回家,又不敢回,我能控制住我自己不犯罪吗?”
  经过反复观察和思考,杨丽梅尝试将永动机理论与心理动力学的MBT相结合。以永动机永不停歇的精神,用支持、增员、维持、补给等方法激发她的改造动力;用MBT疗法来激发其产生足够的内在动力去应对世界,用催眠疗法消除其心理障碍。通过治疗,施某成功地战胜了恐惧。
  出狱那天,施某穿着继母送来的新衣服,见到接她回家的父亲时,流着泪扑进杨丽梅的怀里。
  做快乐温暖的摆渡人
  为了缓解疫情封闭期间,罪犯普遍出现的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杨丽梅利用音乐疗法,开展“音乐国度”10期,矫治罪犯65人次,利用“箱庭疗法”开展“我心中的家”3期,矫治罪犯30人次,利用“催眠疗法”开展“我心中的自己”4期,矫治罪犯为40人次,利用“舞动治疗”开展“蜕变”5期,矫治罪犯为55人次。
  随着长期的封闭管理、高强度的工作模式,民警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烦躁甚至失眠。杨丽梅定期对民警进行催眠治疗及音乐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民警也将所学所感应用到工作中,最大化的发挥了心理咨询的作用。
  杨丽梅说,其实自己也会失眠,失眠的时候也会想起孩子们的话,“妈妈,好多天不见,您想我们吗?”“您是不要我们了么?您什么时候回来?”
  她说自己不是一名称职的母亲,但相信终有一天孩子们会明白妈妈作为一名警察的职责与使命,并为此而骄傲。
  改造人是难事,但监狱民警就是要用教育将他们内心深处的“善”激发出来,让他们心存希望。每一名监狱民警都是一名摆渡人,把罪犯从痛苦中解救出来,用温暖引领他们顺利回归。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