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解读

[政综观察]银行卡恶意透支、盗刷不断 法官支招维权

本站发表时间:[2015-10-30] 来源:首都政法综治网 作者:刘向智

透视:银行卡盗刷案件背后的6大问题

鉴于银行卡盗刷案件对社会各方危害较大,同时,受案量呈显著上升趋势,案件背后所反映的问题须引起各方高度重视。西城法院对以往审理的该类案件进行了调研整理,发现该类案件背后存在6大问题,包括:借记卡被盗刷数量高于信用卡被盗刷数量;被盗刷的持卡人多为男性青年;银行卡盗刷交易多发生于异地,时间多发于凌晨;不法分子作案手段不断翻新;银行卡盗刷纠纷报案多难侦破;确定责任须考虑多重因素等等。

据统计数据显示,西城法院受理的借记卡盗刷案件的数量是信用卡盗刷案件数量的2倍以上。

“我们在审判实践中发现,虽然借记卡在办理时必须设定密码,但是由于复制银行卡磁条卡的侧录器在网络上就有销售,不法分子复制磁条信息和窃取密码的成本相对较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导致借记卡较容易被盗刷。”刘建勋法官介绍说。

而信用卡多用于消费,一般不提取现金,即使丢失被盗,还有签名、24小时赔付等多重“防线”。这就使得借记卡被盗刷的数量要远高于信用卡被盗刷的数量。

而且,由于年轻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更容易接受持卡消费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更多的使用银行卡,因此他们被盗刷的风险更高。

统计数据显示,银行卡被盗刷的持卡人年龄多数在21-30岁之间,符合年轻人喜欢使用银行卡消费的特点。由于男性和女性使用银行卡的谨慎程度不同,被盗刷持卡人为男性的比率远远高于持卡人为女性的比率。

“并且,从统计数据来看,银行卡盗刷交易发生在北京本地的案件不到总数的10%,90%以上的银行卡盗刷交易发生外埠或境外,也就是所谓的异地盗刷。”刘建勋法官解释到。

统计数据显示,广东、广西等地区是银行卡异地盗刷交易的高发区域,这与目前银行卡盗刷团伙作案、跨区域作案等特点有关。

同时,银行卡盗刷交易往往发生在凌晨12点左右,这与不法分子能同时盗刷银行卡两天的资金额度以及凌晨作案不易被发现等因素有关。

近年来,银行卡盗刷的犯罪手段呈现高科技化、集团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特点。

据刘建勋法官介绍,以往不法分子的犯罪手段主要是通过在柜员机卡口安装侧录器来窃取银行卡信息和密码。这几年,出现了不法分子利用安装在便利店、超市等消费场所的终端机来窃取银行卡信息和密码的情况,作案手段更加隐蔽。
目前,不法分子盗刷银行卡又有了新的手段,开始通过电子钱包、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等高科技手段来进行银行卡盗刷。

另外,在发生银行卡盗刷后,持卡人多数首先选择刑事报案,但是此类刑事案件的侦破难度较大,侦破比率极低,这与此类案件犯罪手段不断呈现多样化趋势,且具有智能性、专业性、隐蔽性、跨地区团伙作案性等特点均有一定关系。

在银行卡盗刷纠纷中,大部分持卡人选择了向公安机关报案,但只有极少数案件能够通过刑事程序得以解决。人们普遍关心,银行卡盗刷后,在刑事案件无法侦破的情况下,银行和持卡人究竟由谁来承担责任。

事实上,审理银行卡案件首先需要确定涉案的交易是否是伪卡交易。银行卡盗刷行为分为真卡交易和伪卡交易两种。

“所谓的真卡交易是指他人未经持卡人的许可,使用持卡人的银行卡和密码进行刷卡交易的行为。而伪卡交易,则是指他人盗用了持卡人的银行卡信息和密码,通过伪造或者变造银行卡卡片进行消费、取现或者转账的行为。”刘建勋法官解释到。

在真卡交易的情况下,由于发卡行的银行卡的章程、领用合约等法律文件中规定“持卡人须妥善保管和正确使用密码”、“因密码保管或使用不当而导致的损失由持卡人本人承担”的规定,那么由于持卡人的原因导致他人获取了银行卡和密码,持卡人卡内资金的损失应当由自己承担。

而在伪卡交易的情况下,持卡人卡内资金损失的责任由谁承担,则需要法院结合相关证据,综合进行判断。

据介绍,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是否属于伪卡交易,一般是通过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判断,比如,通过银行的监控录像,证明持卡交易人是否为持卡人本人等等。


[供稿单位:首都政法综治网]   [责任编辑:刘向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