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 > 老有所为

从“塞罕坝精神”想到新时代的人生价值取向

本站发表时间:[2018-07-19] 来源:首都政法网 作者:

  最近,电视里常常播放塞罕坝的广告,使我对塞罕坝有了一些了解,特别是对塞罕坝“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精神有了进一步了解。塞罕坝精神是以艰苦创业为核心,以科学求实和开拓创新为支撑,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的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她既充满了塞罕坝人献身“绿色事业”的豪情壮志,又体现了塞罕坝人特有的理想追求。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林场, 1962年建场,是肩负着“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使命感开始创业的。

  55年来,从最初的369人毅然上坝到如今的1979人,塞罕坝林场的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12%提高到80%。如果林木按一米的株距排列,可以绕地球赤道整整12圈。一代代塞罕坝林场干部职工艰苦奋斗,将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创造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奇迹。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的重要指示中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人以忠诚使命为内核、以艰苦奋斗为底色、以绿色发展为追求,谱写了一首人类改天换地的绿色进行曲。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木,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造就的不仅仅是一座“美丽高岭”,更是一座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

  2017年12月5日,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作为联合国系统最具影响力的环境奖项,“地球卫士奖”授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不仅是对塞罕坝人的肯定,也生动诠释了中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这是联合国和世界对中国绿色发展理念、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塞罕坝精神的高度肯定。这沉甸甸的奖杯,凝聚着塞罕坝林场建设者55年的心血和汗水,辉映着塞罕坝精神。在此,我也想到了我看过的一本书--《冯基平传》,里面提到了我们天堂河农场。建场初期,为了改变天堂河一个个大沙包,在老领导冯基平的领导下,在沙丘上种树,可是,树种下去了,没几天刮来一阵大风,树苗看不见了,大家都很沮丧,热情也没了,冯基平着急的在种树的地上来回查看着,突然发现有一株树苗还活着,这不仅给了他信心,也再一次激发了大家的干劲,就这样,经过建场初期老一辈天堂河人的努力,他们用铁锹一锹锹铲,用小推车一车车推,天堂河的沙丘变为现在的绿地了。 

  从塞罕坝这个缩影可以看到,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塞罕坝人走的正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作者:王新玲 北京市教育矫治局退休干部)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