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图

大型社区上班族诉讼有“时差” 北京法院“夜间法庭”解忧有招

本站发表时间:[2022-01-12] 来源:京法网事微信公众号 作者:

  “感谢法官,及时解决了我们一大家子的难题。”孙女士老伴去世后名下留有一辆轿车,因继承遗产问题协商不成,孙女士与两个儿子申请了人民调解。北京市昌平区法院于当日受理了该案,考虑到孙女士两个儿子都是上班族,该院启动“夜间调确直通车”,快速化解家事纠纷。

  自去年夜间法庭试点工作以来,北京市房山区、通州区、昌平区、大兴区4家试点法院坚持注重实效,精准功能定位,聚焦社会治理,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元化的司法产品,取得突出成效。

  夜间法庭试点工作情况

  北京市高级法院于2020年3月下发《北京法院夜间法庭试点工作的通知》,在房山、通州、昌平、大兴4家法院相关人民法庭开展夜间法庭试点工作。2020年8月,北京市高级法院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北京法院夜间法庭试点工作开展的意见》,明确了夜间法庭的功能定位、适用范围和相关配套机制。4家试点法院积极响应,开展精准摸底调研,准确了解相关地区群众诉讼服务需求,制定符合本院夜间法庭工作实际的实施细则,精准服务辖区特定人群的司法诉讼需求。

  夜间法庭是北京法院着眼解决首都超大型社区新的社会阶层因职住分离导致诉讼难问题,服务新阶层人群个性化司法需求的一项常态化便民诉讼机制,主要是针对案情简单、争议不大、数额小、争议内容与居住地生产生活相关的简单民事案件,利用下班后时间开展诉讼服务和活动。适用范围可归纳为“四个特定”,即特定地域、特定人群、特定案件、特定管辖。

  但夜间法庭不仅是一项便民措施,更是一项新型社会治理手段,是优化政务服务,为首都城市“市域治理”提供司法供给的新举措。作为一个超大城市,首都城市社会治理存在有别于一般城市的“难点”“堵点”“痛点”,政府虽然是社会治理的责任主体,但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方面毕竟法院更为专业,首都超大型社区的症结并不在于诉讼多,而是尚未形成诉讼的潜在矛盾纠纷多,类型化纠纷特点比较典型突出,夜间法庭可利用群众下班时间,示范诉讼,释明法律,提供合理解决方案预期,有效实现“审理一案”,达到“化解一片”的效果,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拓展了人民法院实际工作的时间长度、空间广度和化解矛盾纠纷的深度,为超大城市诉源治理和“平安北京”建设提供新路径和法治保障。

  截至2021年10月,夜间法庭共开庭1352次、调解668次,处理相邻关系、婚姻家庭、房屋租赁纠纷等各类案件1897件,进社区普法72次,以及其他为群众办实事的活动56次,依法及时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纠纷。如今,夜间法庭不仅成为北京法院落实司法为民的一项新探索新举措,也为首都超大型城市市域治理探索新的路径和经验,得到辖区群众和各级政府组织的充分认可。

  2021年9月,北京市高级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全院“我为群众办实事”9项重点举措,夜间法庭试点工作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一项重点举措向社会公开发布。

  夜间法庭特色做法

  一是打造夜间法庭特色品牌,推动社区专业化治理。

  针对“回天地区”等超大型社区人口密集、职住失衡等特点,开创“情感调解室”“夜间调确直通车”“安居诊疗车”三大服务模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为社区居民提供实时、个性、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设立“情感调解室”,促成婚姻双方和解104件,成功挽回濒临破裂的家庭。创立“夜间调确直通车”,对于人民调解委员会达成调解协议时间较晚、当事人较多、再次聚齐较难、急需当天进行司法确认的案件,现场提供咨询,现场出具裁定书,从立案审查到确认完毕平均耗时40分钟。开通“安居诊疗车”,聚焦房屋租赁、买卖合同和服务合同等纠纷高发区,利用夜间上班族休息时间,进行现场开庭和调解案件334件,通过示范诉讼、释明纠纷症结,实现“审理一案”达到“化解一片”的效果,从源头遏制和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

  二是搭建“多元共治”诉源治理平台,推动社区系统化治理。

  以夜间法庭为载体,构建人民法庭、派出所、社区居委会、行业调解组织等多方联动的“多元共治”平台,促进矛盾源头化解。与派出所共建“联调联动平台”。对于涉及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宅基地纠纷等治安案件,发挥调解员熟悉乡土风俗的优势,在民警维持秩序的情况下,利用夜晚容易集聚的时间积极释法,促成30起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与社区共建“治调对接”平台。为减少当事人路途奔波,建立社区矛盾调解工作站,特邀调解员就近入驻,社区工作人员、心理咨询师及律师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夜间调解,按照“前期介入、中期调和、心理疏导、一站解纷”的“四步”工作法,各调解主体共享信息,优势互补,协作配合,综合施策化解矛盾。通过该平台成功调解物业纠纷、邻里关系等纠纷45起,源头治理效果明显。与社区共建“普法夜校”平台。以“云课堂”、短视频等形式,开展法治辅导“夜间课堂”十余次,重点讲解社区常见纠纷的预防和化解,提高居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推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推动社区智慧化治理。

  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进一步发挥夜间法庭的灵活性,依托智慧诉讼服务建设,将线上立案、线上送达、线上调解、线上开庭同夜间法庭工作有机融合,方便人民群众在线上灵活安排时间,完成诉讼流程。依托“北京云法庭”庭审系统,提高线上开庭率。“夜间+线上”的审理方式,极大便利上班族参加诉讼活动,有效降低其诉讼成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庭审时间、庭审场地等多元化需求。依托人民调解协议“一站式”司法确认平台手机app系统,提高线上调解率。目前该系统已纳入602个调解组织和2913名人民调解员,法官与调解员在线互动,解决即时指导调解、申请材料移转和远程司法确认。通过网络化、一体化、智能化在线审判模式,切实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