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昌平公安分局举办了“昌平榜样·昌警之星”年榜揭晓仪式,10名忠诚履职、拼搏奉献,奋战在昌平公安不同岗位上的优秀民警光荣当选。
今天,就让小编带领大家一同走进大山里的警察老师——邢志敏的故事!
邢志敏,女,32岁,中共党员,2016年参加公安工作,现为马池口派出所民警。
2021年3月,邢志敏主动请缨,作为北京市公安局首批赴贵州省黔西南自治州支教团队成员,到公安部定点帮扶地区学校——普安县东城民族实验学校进行支教。在此期间,邢志敏积极践行“扶志”“扶智”的使命任务,时刻以首都公安“四个铁一般”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立足当地实际,以英语教学为切入点,关注学生茁壮成长,在无私奉献中圆满完成了支教任务。
探索,实现“第三语言”的破冰
黔西南自治州是贵州省布依族的两个主要聚居地之一。邢志敏的学生里布依族学生占比超过60%。他们从小说布依语,入学后接触普通话,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英语对于他们而言,是继民族语言和汉语之后的“第三语言”,陌生又难学。
学生们大都怯于说英语。记得邢志敏第一次问他们“How old are you”时,即便他们之前已经学过了该怎么回答,也无一人应答。
面对棘手的现状,邢志敏给自己和学生定下了“提升英语兴趣”“提高口语水平”的教学目标。一年半的时间,围绕着这个核心目标,她将游戏、歌谣、情景模拟、故事演绎等丰富的教学形式融入课堂,寓教于乐。
她还定期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复盘,不断摸索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邢志敏让学生们报数时,第一位报数的学生竟然自发地以“one”而非“1”开头,她知道孩子们终于爱说英语了。
现在,她的学生课余时间会主动排练英文话剧,一有机会就用英语交流,英语已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她辅导的两名学生在县级英语口语大赛中获奖,三名学生在州级英语风采大赛获奖……
付出,埋下一颗颗希望的火种
邢志敏的学生大都是留守儿童。孩子们的父母至少有一方在外打工,一年回来一回,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个别孩子无家人照顾,只能自己管自己。孩子们的家长普遍不重视教育,认为孩子们读完义务教育,就可以出去打工或者结婚了。
青山绿水和闭塞的环境哺育了他们的质朴品质,但老辈人留下的思想观念使他们缺乏志存高远和改变命运的意识,缺少父母陪伴与关心也使他们显得胆怯不自信。
为了帮助学生们树立志向和自信,邢志敏一有机会就向他们展示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她给他们讲解生活小事中蕴含的道理,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不断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培养他们自立自强、乐观向上、拼搏奋斗的精神品质。
“老师,我长大想当警察,抓坏人,和你一样。”“老师,我以后还要去贵阳、去北京参加英语比赛”……看到了学生们眼里闪耀的坚定光芒,邢志敏发自内心地高兴。学生们展现出的自信大方,也得到了校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肯定。
“一颗颗想要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种子已经埋下,一颗颗相信自己、阳光积极、向往明天的种子已经根植于内心,期待有一天,他们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是不分彼此的“我们”
从北京来到黔西南,从警察转变为老师,汉族与布依族的触碰,邢志敏全心融入当地师生,让大家成为不分彼此的“我们”。
从参加普安县小学英语教师“同课异构”研训活动,到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安全宣讲,到去学生家进行家访,再到参加校运会与师生们共同加油鼓劲呐喊拼搏……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她与学生们开怀沟通贴心畅聊,他们的热情朴实让她感动,她的真诚付出让他们感激,慢慢已分不清是“你”还是“我”,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了“我们”。
如今,历时一年半的支教任务已经圆满结束,回到公安工作岗位的邢志敏依旧保持着这份为民情怀。
她还会时常牵挂她的那些可爱的学生。她和他们依然保持着联系,关心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她说:“在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我愿永远做他们的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