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社区民警曹发贵:只要群众需要,我就一直干下去

本站发表时间:[2025-03-12]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董振杰
  在北京市公安局昌平分局(以下简称昌平公安分局)东小口派出所,有这样一位社区民警,他年近花甲,但工作起来依然像个小伙子,浑身充满了干事的激情。他走遍辖区的每一条大街小巷,倾听百姓烦恼,为群众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雷锋精神。他叫曹发贵,一位群众口中的“贴心人”和“守护神”。
  “我有口音,但不影响给老百姓办事”
  2006年,曹发贵从武警部队转业参加公安工作,一晃眼,已经在社区民警岗位上工作了19个年头。说起刚到社区时的情景,曹发贵心中满是感慨。
  “那时候刚开始做入户工作,有的村民听我口音重不给我开门。”不知多少次,曹发贵满怀热忱地前去交流,却只能吃闭门羹。
  为了能和村里百姓搭上话,他一有时间,就和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家常,分享山西老家的风土人情,讲述部队里的生活点滴。渐渐地,也就和村民熟络了起来。群众的家门敲得开了,群众工作也做得开了,浓烈的乡音反倒让曹发贵与村民拉近了距离。“我有口音,慢点说就是了,不影响我给老百姓办事。”曹发贵说。
  在兰各庄村,年近八旬的冯奶奶平时有捡废品的习惯,积攒的废品堆在楼道里,影响其他住户通行。曹发贵了解情况后,立即上门走访。
  “我听不懂你说话,你走吧!”第一次上门,冯奶奶的抵触情绪让原本不顺畅的沟通变得更加艰难。但曹发贵没有放弃,他耐心地跟冯奶奶解释。
  “面对老百姓,要多上门、多了解、多沟通,把工作做实,老百姓才会信任你。”曹发贵深知,单纯让老人清理废品治标不治本。他主动联系居委会,定期上门走访,并帮助冯奶奶把废品卖掉贴补家用。这样一来,既消除了楼道的安全隐患,又照顾到了老人的生活习惯。
  在兰各庄村,排查整治出租房屋的安全隐患是重中之重。他探索建立的“一户一群”管理制度,通过组建房东联系群,实时掌握每家每户的出租情况,实现了人口管理的动态化、精准化。同时,他深入分析辖区内潮汐上班族、房东、门店经营者等不同人群特点,总结摸索出了“错时入户走访法”,既做到了入户安全宣传的无死角,还能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第一时间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真正把社区工作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碰上难题,大家先想到找我,就觉得值了”

  为了让群众的需求能够第一时间得到解决,无论是出警还是走访,曹发贵都会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下来。时光流转,日复一日,他的手机号和微信成了群众心中最可靠、最值得信赖的 24小时求助热线。
  在村里,邻里纠纷的处理向来是个棘手的难题。此前,村民朱某和李某就因为院里种菜的问题起了矛盾,情绪激动之下甚至动起了手。
  “曹警官,您快来评评理,她踩了我的菜,还狡辩!”“是你得理不饶人!”电话里,两人的争吵声此起彼伏,互不相让。曹发贵立即赶往现场,通过给双方摆事实、讲道理,仅用了半小时,就让这起纠纷得以化解。
  邻里顺、人心聚、生活安,是建设平安社区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曹发贵深入辖区,主动摸排各类矛盾纠纷,提前预警有激化苗头的风险隐患。他靠着“街边聊”“炕边调”,成功化解了村里一个又一个矛盾。如今,村民们都说:“曹警官到了,这事儿就解决了一半。”
  面对群众的交口称赞,曹发贵朴实地说道:“碰上难题,大家先想到找我,就觉得值了。”
  “不害怕,也不能害怕”
  今年年初,曹发贵经历了人生中最危险的一次出警。
  当天,刚刚处理完警情的曹发贵还没来得及回所,就又接到了一通报警电话。
  “有人掉冰窟窿里了。”接警后,曹发贵迅速赶往事发地点,5分钟后,眼前的一幕令他揪心。
  “现场情况比较复杂,男的离岸边挺近,但是被冰碴子围住了,走不过来!湖心处有人在呼救,我一看,边上还有三个孩子。”曹发贵回忆,他来不及思考,一把扯下警用棉服,穿着单衣就往湖里走。可没走几步,齐胸深的湖水让他立马意识到,蹚水救人行不通。“不知道水有多深,不能硬闯。”
  “快递绳子!先把他拽上来,湖中间的我去救。”危急时刻,曹发贵赶忙变换思路,套上救生圈,跑到冰面较厚的一侧,俯身贴紧冰面,手脚并用向湖心爬行。10米、5米、2米……看着落水者冻得马上要失去知觉,曹发贵立马跃入湖中,用双臂奋力将女子和孩子托举上岸。
  经过近20分钟的艰难营救,曹发贵与岸边辅警、群众配合,将落水者全部救上岸,并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想起那天的经历,曹发贵说:“在湖里面就想着赶紧把娃捞上来,没觉得冷。上来后才觉得身上像针扎一样疼。”
  面对“是否害怕”的追问,这位59岁的老民警的话朴实而又坚定,“我是警察,我不害怕,也不能害怕。”
  还有一年,曹发贵就要退休了,回顾近二十年的从警生涯,满是温暖与感动。
  “只要群众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对于曹发贵来说,退休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延续。
  图/北京市公安局昌平分局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