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忠诚警魂

从社区“局外人”变成“家里人”

“90后”副书记交上满意答卷

本站发表时间:[2023-06-26]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董振杰
  李俊峰,男,汉族,33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2014年8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张家湾派出所社区警务三队副队长,负责太玉园社区警务站工作,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荣获个人嘉奖3次,当选第十届北京公安杰出青年卫士。

  得知社区各类案件高发  这名民警接受挑战
  2021年初,所领导找李俊峰谈话,告诉他急缺一位社区民警,准备让他牵头太玉园社区警务站的工作。
  一开始李俊峰的内心是拒绝的,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专业的他,从来没有干过社区,未来的职业规划,也是往打击办案队或者案管组岗位上发展。
  “感觉毫无挑战。”李俊峰身上带着大部分“90后”特有的气质,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喜欢尝试新事物,喜欢直面各种挑战,“波澜不惊”的社区工作那时在他心里“有些无趣”。
  所领导随即向他介绍了这个社区的具体情况:“太玉园社区人员共有2.5万人口,其中常住人口不到7000人,人员结构十分复杂,社区治安、消防隐患多,加之安保力量薄弱,各类案件高发……”一串串数字、一个个问题,李俊峰越听越激动。“我一听这个就来精神了,我跟所长说,没问题,我去!”
  摸清辖区底数、增强安保力量、消除各类隐患、降低辖区可防性案件发案,一项项工作随即被列入了李俊峰的记事本里,这是他的目标,他决心用自己的方式,一个个“攻克”。
  刚一接手社区工作,他并没有急于全面开展工作,而是“结结实实”地摸情况、学经验。“社区警务站到底是什么,我们的职能具体有哪些,居民们到底对社区工作有什么期盼,社区民警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工作方法,这些都应当提前学起来,这样工作的时候才能够有的放矢,不做无用功。”
  每天,李俊峰的“主线任务”大致上分为三条:第一条“主线任务”,他首先把宿舍直接搬到了警务站,每天把辖区的一个大型社区、四个学校、两家医院、一个“大集”都转一遍,先和遛弯的大爷大妈、上下班的“打工人”、学校教职员工、医院医护和“大集”上的商户混个“脸熟”,瞅着空,再拉着“闲聊”几句。“还别说,每天转转、聊聊,辖区地况地貌、人员情况,以及有什么突出的事儿,一下子就‘立体’清晰了起来。”第二条“主线任务”,把转辖区“摸”上来的问题带回所里,跟师傅、2019“北京榜样·最美警察”赵志明汇报辖区状况,请教社区工作的方法和纠纷调解的经验,一些具体问题还要反复和所领导以及同事们探讨。第三条“主线任务”,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两队一室”改革文件和成功实例,研究社区工作的各种规定,翻阅报纸期刊、内部的资料,像一块海绵一样吸取着社区警务工作的“精华”。
  那一段时间,三条“主线任务”,李俊峰每天条条不落,“忙得除了工作,其他的一概顾不上,我媳妇儿都快跟我翻车了。”
  “有困难,找‘小李’”  成为居民的“口头禅”
  了解得越多,就越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和问题的解决之法。很快,他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先把社区警务站的辅警队伍做起来!”他制定了警务站规章制度,完善了站内人员的日常工作规范,细化了站内人员分工,通过日常提示、组织考核、开展培训、定期表扬等方式,加强辅警队伍的服务意识和法治意识。
  在此期间,他带领警务站队伍为老大爷要回被套路的5万块钱;多次帮助独居的冯阿姨去医院就医;卸护栏、爬窗户,为出门忘带钥匙的贾阿姨取出锁在家里的钥匙……就这样,李俊峰和他的警务站慢慢在辖区出了名,“有困难,找‘小李’,找警务站”一下子成为了太玉园居民们口口相传的“口头禅”。
  就在这一年,李俊峰被正式任命为张湾村党支部副书记,开展工作更多了一层底气。
  “社区民警兼职副书记,让民警从社区的‘局外人’变成了‘家里人’,工作也不再仅限于社区警务。”李俊峰深感这个“新身份”带给他的不仅有责任,还有机遇和“便利”。
  乘着“穿警服的副书记”这个“东风”,李俊峰顺势协调村委会,专门成立了人房管理小组,集中对出租房屋信息进行补充完善、收集整理。
  工作推进一段时间后,李俊峰又发现了新问题,“人口数量多、流动性大、流动周期短且频繁,定期摸排更新赶不上人口流动的速度……”于是,李俊峰把目光投向了社区群防群治力量,他依托副书记的身份,将“共建共治共享”与社区治理充分融合起来,组建分工明确、成规模、条块分明的群防群治“体系”:
  成立小区“楼长群”,组织发动楼长动态关注整栋楼的大事小情。
  协调村委会成立了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并对接房屋中介等各方面力量,逐步完善和实施包括出租房屋备案、租户和租房人员登记等制度在内的一整套措施。
  发动常住居民中的治保积极分子参与,吸纳退休老党员加入,发展起一支60人左右的志愿者队伍,完善群防群治力量的覆盖面,并将志愿者划分为“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调查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平安稳定巡查员、环境卫生督察员”五大类,通过培训和实践指导的方式,把每一位志愿者的职责和分工内容固定下来。
  在楼长、服务中心和志愿者三股力量的协助下,李俊峰和他的同事们迅速摸清了整个辖区的基础信息,为日常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听说住户之间有矛盾 社区民警第一时间敲门解决
  他在工作中发现,“每次去查询档案的时候,需要大量时间去翻找,工作效率低。为什么不能让档案进行平面化展示,让问题扁平化呢……”
  经过大量走访、广泛调研后,李俊峰认为“人是活的,房是固定的”,把情况、事件、任务、目标固定到房屋模块中,按照“轻、重、缓、急”四个层次对房屋进行分类、涂色,一张巨大的图谱慢慢展现在他的面前,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四色区分”,辖区出租房屋状况、先关注什么、最先要解决什么都变得一目了然!
  那些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突出问题,也都一一“跃然纸上”。
  针对矛盾纠纷,李俊峰依托完备的社区信息档案、充沛的群防群治力量,牵动村委会,牵头建立了“矛盾纠纷四级化解机制”。
  日常发现的比较好解决的矛盾纠纷,由楼门长主动作为,直接上门解决;矛盾纠纷升级,由警务站依法处置;时间跨度较长、情况比较复杂的矛盾纠纷,由“村两委”靠前工作;历史遗留、需要多部门协商解决的复杂矛盾纠纷,依托镇党委“一核多元”多部门协同处理。其中,“一核多元”机制自2022年4月启动以来,调处辖区疑难复杂矛盾纠纷40余件。
  今年2月,辖区张女士与楼上住户因噪音扰民频繁发生口角,矛盾越积越深。李俊峰发现后,第一时间和楼门长上门了解情况,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敲开了住户的“家门”。
  经过了解,楼下住户因为睡眠较浅、休息比较早,常常被楼上噪音困扰,双方沟通无果。在一个半月的时间,每天五六通电话、上百条微信沟通,李俊峰和楼门长协作配合,充分了解双方诉求、及时疏导情绪。同时,他向“村两委”汇报,启动“一元多核”调解机制,协调相关部门一起出谋划策,为双方提供各种可行性建议,最终通过为楼上住户可移动家具装上软垫、约定休息时间等措施,促使双方达成了和解。
  针对辖区各类安全隐患,李俊峰总结提炼了“鉴事”“见人”“建情”工作机制:通过群防群治力量及时发现的隐患问题,第一时间了解掌握、核实处置,主动与当事人见面教育谈心,对于确有困难的,协调相关部门帮助群众想办法疏导解决,从根本上消除隐患。
  刚开始,辖区“飞线”充电问题比较普遍。李俊峰一边带着群防群治力量去拔线、张贴提示海报,宣传飞线的危害,一边征求居民们的意见建议,协调村委会,统一在车棚和空旷地带安装了充电桩,彻底解决了居民充电不便的难题,消除了“飞线”带来的消防安全隐患。
  两年间,李俊峰的辖区警情、火情下降了近三成,各类可防性案件发案下降了70%,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度提升,警民携手打造社会基层治理“同心圆”取得显著成效,相关工作经验做法也得到了外省市兄弟公安机关的借鉴学习。
  太玉园的老百姓都说:“‘小李’一来,我们小区环境变好了,街坊邻里和谐了,有什么事儿,找他准没错!”
  回顾从警9年来的过往,李俊峰觉得,自己之所以能够有所收获,是因为这个时代、这支队伍带给自己的无数次机遇。在机遇面前,李俊峰把握住了,一次次在工作中敏锐的发现问题,通过创新机制和基础工作破解困难,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正在书写属于90后青年民警的答卷。
  日前,在2023“北京榜样·最美警察”主题活动第一季评选中,李俊峰光荣上榜,用行动交出满意答卷。社区工作的答卷,对于李俊峰来说,“还远远没有答完”。面对未来,他早已做好了准备。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