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在第五次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会议上通报表扬了100个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集体和150名先进个人,其中北京法院8个集体、8名干警获评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集体
市高院民三庭
市高院民三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为推动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一是坚持首善标准,把服务保障首都发展大局摆在首位。精准服务保障首都“四个中心”“两区”“三平台”建设,承办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专题论坛等,努力开创知识产权强国示范城市建设新局面。完成《关于北京数字经济重点领域专项调研报告》,制定并发布《为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提供司法保障工作规划(2023-2025)》,有力服务打造数字经济发展“北京样板”。二是坚持聚焦审判,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职能作用。总结梳理北京法院三十年知识产权专业化审判经验,发布白皮书及典型案例,强化业务指导。紧扣“公正与效率”主题,持续深化推动繁简分流改革,不断推进知识产权案件提质增效。持续加大知产协同保护力度,京津冀三地高院签署框架协议。设立8个知产巡回审判庭,实现北京科技创新主平台知产巡回审判全覆盖。三是坚持党建引领,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过硬队伍。注重党建与审判业务深度融合,创新打造“五知五行”工作法,深化“知者行”特色党建品牌建设,以高质量司法审判服务保障高标准创新。
近年来,该庭先后获评“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北京市知识产权系统先进集体”“北京法院党建工作先进集体”,荣立“集体三等功”,多名干警获评全国优秀法官、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北京市司法实务研究专家等称号。
知识产权法院审判第三庭
知识产权法院审判第三庭历经商标驳回快审、竞争垄断专业审判,不断改革创新审理机制,夯实提升专业能力,以党建带队建促审判,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优化首都营商环境,用司法护航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有效实现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创设“竞分享”支部特色品牌,打造“政治理论与专业素养双核驱动”的党建学习新模式,并获“首都法院党建工作优秀创新案例”;发挥“青知·竞行”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作用,实行因才培养、因才用人的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庭室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顺、人和、干事”的庭室文化。二是加强竞争垄断案件审理,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成立专业法官会议竞争垄断委员会,组建专业审判团队,妥善审结涉智能网联汽车商业秘密案、汽车消费者投诉信息数据不正当竞争案等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或疑难复杂案件,其中托毕西公司诉先声药业反垄断案入选最高法院2023年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积极发挥委员会职能作用,定期召开辖区法院竞争案件审判交流会,形成会议纪要,统一裁判尺度。发布《商业秘密民事案件当事人诉讼问题解答》及商业秘密十大典型案例,协助完成财政部条法司调研项目,完成《关于完善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制度保障和政策举措的调研报告》,针对最高法院反垄断法司法解释、国家反垄断行政法规规章的修订提出意见建议。健全反垄断和知识产权保护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工作机制。三是成立数据保护专班,助力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发挥专班作用,针对数据登记制度开展调查研究。针对《数据二十条》背景下数据资产登记、数据资产入表等工作中几大关键问题提出建议,并针对具体案例提供司法意见。积极参与地方立法和行政立法,贡献司法智慧。发布涉数据反不正当竞争十大典型案例,明晰数据竞争司法裁判规则。完成全市法院重点调研课题《数字经济下新业态、新模式竞争行为司法规制研究》,撰写数据赋权“三步走”、长短视频纠纷“一揽子”和解实现行业治理、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建议等调研信息。
该庭曾被评为2022年度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北京法院先进集体、北京法院党建工作先进集体。
知识产权法院审判监督庭
知识产权法院审判监督庭为著作权专业审判庭室。审判监督庭以能动司法为抓手,以为民情怀为指引,以专业审判为依托,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巩固审判业务高质量发展基石。打造“知行著声”党建品牌,下设求是讲堂、“青知·笃行”青年助理理论学习沙龙等各项学习实践子品牌。“求是讲堂”党建项目获得北京法院党建创新示范项目。二是坚持公正司法,服务保障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审判监督庭把著作权审判作为服务保障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探索形成“重要案件精办、简单案件快办、批量案件统办”的审理思路,五年来累计受理案件近18,000件,审结案件超17,000件,多起案件获评中国版权十件大事、中国法院十大知识产权案件、中国法院五十件知识产权典型案件。三是坚持能动司法,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审判监督庭重视拓展司法职能,对社会热点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如积极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顺利举办提供专业有力的著作权司法保护。调研工业设计软件“卡脖子”问题并提出对策。总结我国作品著作权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向国家版权局提出司法建议,国家版权局复函表示高度重视,正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完善和改进。
该庭于2018年3月获评北京市法院先进集体,2023年4月获国内版权领域最高奖项,2022年中国版权金奖。
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
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自2019年5月成立以来受理各类涉网知识产权案件12230件,审结11566件,法官人均结案数量位于全市前列。
一是发挥裁判规则的引领作用,打造中国特色互联网司法模式。审结了一系列具有全国甚至全球影响的典型案件、首例案件。卡塔尔世界杯决赛期间对非法直播的行为作出保全裁定案,写入“2023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目前还有全国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案、全国首例涉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红色歌曲著作权案等多起新型且具有广泛社会关注度的案件正在审理中。二是发挥能动司法的带动作用,铸造数字协同治理新格局。积极融入版权综合治理格局,与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司法局等单位构建“民+行+刑”版权治理网格,共同就网络黑灰产治理、商业维权治理等问题进行协同合作。三是发挥调研宣传的辐射作用,推进司法保护“三个效果”的统一。积极发出知产保护强音,以每年“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为契机,就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打造多知“e”点知识产权法治宣传品牌,陆续在视频号、抖音号发布系列短视频,就典型案例进行释法析理,首批10个短视频全网播放量就超过1200万。
该庭多名干警荣获“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个人”“北京法院党建先进个人”“北京市先进个人”等称号。
东城法院民事审判三庭(知识产权审判庭)
东城法院民事审判三庭(知识产权审判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作用,以高质量司法服务助力打造优质的法治营商环境。
一是聚焦创新举措服务发展大局。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司法与行政衔接互促五项机制,服务北京市“四个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融入东城区“紫金服务”品牌体系,设立多个普法驿站,紧扣核心商圈汇聚现代国际品牌和传统老字号企业的特点,为驻地企业按需提供就地审理、普法宣传、培训授课等司法服务。二是聚焦公正高效履行审判本职。全庭坚持“挂图作战、对标对表”,同时注重典型案例培育,审理的案件多次入选北京法院参阅案例、最高院反不正当竞争十大案例和最高法院50件知产案件典型案例。三是聚焦调查研究促进人才培养。近年来,部门干警近10篇学术论文在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中获奖,数篇调研课题和统计分析在北京法院获奖。
该庭干警曾荣获“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先进个人”“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法官团队获评“北京法院模范审判团队”“北京法院先进审判团队”等荣誉。
海淀法院民事审判五庭(知识产权审判庭)
海淀法院民事审判五庭(知识产权审判庭)系我国首家基层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近五年来,该庭在专业审判、平台建设、诉源治理等领域协同发力,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全力护航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以党建引领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努力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党建引领知识产权审判各项工作,形成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一体化发展格局。二是高质高效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以专业化审判发挥示范效应,该庭审理的“‘小度’智能语音指令不正当竞争纠纷案”“生成虚假社交软件截图案”等案件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1年度十大提名案件”“2022年度中国法院十大知识产权案件”等全国、市级奖项;10篇裁判文书获得全国法院百篇优秀裁判文书等奖项。三是审学研协同输出审判经验,坚持司法引导市场主体规范行为。撰写的关于网络不正当竞争纠纷、网络直播侵害著作权纠纷等多个调研报告,荣获全国知识产权优秀调研成果特等奖等全国、市级奖项。通过知识产权“七个平台”,开展巡回审判、专业研讨、高校授课等活动130余次。四是建立纠纷快速化解机制和“源头回溯”诉源治理机制,保护区域创新生态,该机制入选北京市“两区”建设第一批改革创新实践案例。
该庭曾荣获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集体、北京市模范集体、北京市法院先进集体、北京法院党建工作先进集体、海淀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丰台法院民事审判四庭(知识产权审判庭)
丰台法院民事审判四庭(知识产权审判庭)成立于2007年3月。近五年共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近4500件,妥善审理北京“稻香村”诉苏州“稻香村”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案、真假“鲍师傅”商标侵权案、“西四包子铺”老字号不正当竞争案等一系列疑难复杂知产案件。协助快审、快判全国首例侵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吉祥物形象作品著作权刑事案件,该案被评为“北京法院年度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例”及“中国法院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
一是完善审理机制,提高审判效率。创立“书审前置”审理模式,审理的“卡地亚”商标侵权案件庭审获评全国法院“百场优秀庭审”。二是强化规则引领,服务“两区”建设。制定《关于为“两区”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实施细则》,形成《关于宛平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问题的分析及建议》。三是促进府院联动,构建协同保护。与区市监局、司法局、公安局、检察院共同签署《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备忘录》,建立“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民事审判联动机制”。
多名法官曾获评“全国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个人”、北京法院“知识产权审判业务标兵”,一名法官受聘为丰台区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一名法官助理受聘为北京法院兼职教师。
石景山区法院行政庭(知识产权庭)
石景山法院行政审判庭(知识产权审判庭)由4名知产审判法官和8名审判辅助人员组成,近年来,围绕定制化司法服务、普法宣传、案件通报、联动保护、前瞻调研、类案预防重点内容,团队创建“智护京西”特色党建品牌,构筑党建引领三维立体式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模式。
一是党建+联动,构筑“案件通报+联动保护”司法保障机制。通过与行政机关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助力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联动开展,连续十三年联合行政机关开展年度知产案件通报,联合行政机关开展“4.26知产保护云宣讲”,赴昌平区就知识产权典型侵权案件开展巡回审判工作,加强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司法保护衔接,深化协同治理效果。二是党建+预防,打造“前瞻调研+类案预防”审判预警机制。聚焦冬奥会筹办服务保障这一重大政治任务,与冬奥组委、相关行政机关建立涉奥知识产权联动保护机制,制定《石景山法院在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方面提供的司法保障措施》,全力做好司法服务保障工作。三是党建+服务,形成“定制化服务+座谈普法”司法服务机制。以党建共建为依托,通过前期实地走访、中期座谈普法、后期回访形式,连续为辖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定制化”司法服务。聚焦重点园区发展定位和司法需求,探索建立重点园区“知识产权法官e站”,将法治服务触角延伸至产业转型发展最前端。
该庭曾被评为第十届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争创奖。“智护京西”党建创新品牌入选首都法院党建创新案例。
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个人
俞惠斌
市高院民三庭审判员
俞惠斌同志从事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八年来,始终牢记“司法为民”宗旨,不忘初心、忠诚履职,在知识产权领域实干笃行,为维护国家利益、护航创新发展不懈努力。曾荣立个人三等功,多次获嘉奖等奖励。
坚持公正高效司法,在案件审理中积极回应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需求,承办的“老干妈”驰名商标侵权案、“聚丰园”商标权无效宣告案等多件案件入选“全国法院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北京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例”等。勤于调研、善于分析,参与撰写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审理指南、最新国际条约(RCEP、CPTPP、海牙协定)对我国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影响等多项调研课题及规范性文件。
王嗣卓
知识产权法院审判第三庭法官助理
王嗣卓同志始终自觉践行政法干警“忠诚、为民、担当、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在多个不同的岗位上踏实干事,开拓创新,全面发展。
一是专注知产审判工作,服务保障企业创新发展。先后担任法官助理、庭长助理、庭级法官会议秘书、竞争垄断委员会秘书等职务,参与商标、专利、著作权、不正当竞争和垄断纠纷等全类型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累计参与审结案件1300余件,涵盖芯片、自动驾驶、数据等多个重要领域。二是认真做好调研宣传,助力知产审判参与社会治理。牢牢抓住调研宣传工作这一司法审判辐射、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支点,围绕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执笔和参与撰写多篇调研课题及审判实务文章,组织开展部门“法律十进”、京知巡回讲堂和公开课录制及典型案例报送汇编等工作,及时总结宣传在审判一线参与案件审理的经验与调研成果,推动成果转化。
先后获2020年度北京法院优秀司法统计分析二等奖、参与撰写的调研课题获2020-2022年度北京市优秀知识产权调研成果一等奖。
朱阁
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副庭长
朱阁同志法学功底扎实,审判经验丰富。妥善办理AI文生图著作权案、世界杯直播行为保全案、游戏道具网络虚拟财产案等一系列社会关注度高的大案要案,取得较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参与组织本院426知识产权月新闻发布会、知识产权相关图书出版以及多起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座谈会、研讨会、课题论证会等工作,较好完成上传下达、沟通联络等任务。善于总结学习,注重研究思考,参与多次立法论证,发送的司法建议曾获得北京市优秀司法建议一等奖、二等奖,在《法律适用》《人民法院案例选》《审判前沿》《北京审判》等期刊上发表十余篇文章。
曾获评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法院司法业务技能标兵、北京法院办案标兵、北京市法院模范审判团队,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
张燕燕
西城法院民四庭(知识产权审判庭)审判员
张燕燕同志始终以案件审理作为第一抓手,用公正司法保护知识产权,被授予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一是坚持担当作为,聚焦主业,依法公正审理好疑难复杂、重点敏感知识产权案件,妥善解决涉新药开发、涉军、涉老字号企业、涉名人等著作权、商标权案件,加强新兴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二是坚持普法宣教实践,多角度开展普法工作,筹办新闻发布会、普法直通车,开展巡回法庭,结合新经济形势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开展企业授课,持续、高效、充分释放知识产权保护的司法效果。三是坚持“调解为先”原则,注重诉源治理,关口前移,加快审理速度,不断缩减审理周期,让每一个当事人感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高效。
曾荣获优秀公务员、嘉奖、个人三等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罗曼
朝阳法院民五庭(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
罗曼同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作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是强化庭室政治建设,优化制度建设,持续推进党建业务互融共进。带领庭室干警戮力同心,紧抓执法办案第一要务,圆满完成各项审判任务和调研工作。作为庭长积极发挥头雁作用,带头办理疑难复杂案件,妥善审结涉外药企虚假宣传案、人工智能生成图片案等典型案件。带领庭室干警撰写涉文化产业、涉外知识产权领域等多项调研课题及统计分析。二是积极延伸审判职能工作,保障区域创新发展。在国家文创实验区设立 6 家法官工作站,带领干警为辖区 500 余家企业持续提供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与多方共建“朝知云调解平台”,为创新主体提供高效、便捷、专业的维权渠道,为辖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三是坚持以廉政自律为底线,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从严管理,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队伍优良作风。
带领庭室获评北京市工人先锋号、北京市模范集体、北京市法院先进集体等。
杨珊
朝阳法院民五庭(知识产权审判庭)法官助理
杨珊同志自2016年从事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以来,勇于担当、笃行实干,作为法官助理参与审理了知识产权案件4304件,其中独立审结2544件,辅助法官审结1760件。
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注重案件办理“三个效果”有机统一,践行“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工作理念,案件办理质效双优。积极延伸审判职能,参与纠纷多元化解、诉源治理,撰写社会治理类司法建议、调研信息等,积极发挥审判机关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职能作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调查研究,撰写的案例入选人民法院案例选,参与撰写的多篇调研报告荣获北京法院调研成果“三等奖”、北京法院优秀知识产权调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等。曾多次荣获朝阳法院“先进个人”“嘉奖”等荣誉,为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杨德嘉
海淀法院民事审判五庭(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
杨德嘉同志从事审判工作20余年,政治立场坚定,审判经验丰富,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一是精研审判业务,深耕知产专业。承办、参审知产案件近5000件,多案获评全国五十大、北京十大知产典型案例等,判决书屡获全国法院“百篇优秀裁判文书”及优秀裁判文书一二三等奖。二是牢记初心使命,践行司法为民。大力推行网上办案,带领全庭线上庭审万余次,主持的网上庭审曾获北京法院“模范云庭”金奖;创立知识产权纠纷“源头回溯”治理机制,着眼“一揽子”解决当前案件,先后化解数千件潜在纠纷,标的额达数亿元。三是勇于开拓创新,服务首都发展。多年来牵头开展巡回审判、送法进社区进校园、典型案例发布等活动百余次;连续十余年在各大高校讲授实务课程,在专业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数十次。
曾获评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北京市法院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模范法官等荣誉,四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入选北京市知识产权专家库和北京市政法系统“十、百、千”人才库。
王栖鸾
海淀法院民五庭(知识产权审判庭)副庭长
王栖鸾同志在知识产权审判岗位工作十一年来,深耕海淀创新沃土,精研知产专业审判,坚守实现公平正义的职业初心,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攻新克难,以精品裁判护航创新发展。审理了包括“生成虚假社交软件截图案”“全国首例涉域名解析服务商侵权纠纷案”“杨丽萍《月光》舞蹈作品案”“抓取使用‘贝壳网’房源数据案”等典型案件在内的案件3800余件,多起案例荣获“中国法院十大知识产权案件”“北京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例”“中国十大最具研究价值知识产权裁判案例”等奖项。撰写的裁判文书连续三年获得北京市二等奖、三等奖等。二是勤思笃行,以丰硕成果输出审判经验。作为主要执笔人撰写的调研报告荣获全国特等奖、北京市一等奖、三等奖等,撰写的学术论文、案例分析分别获得全国三等奖。
该同志曾荣获2022年度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个人、北京市法院知识产权审判业务标兵、北京市法院模范审判团队,入选北京市法院法官兼职教师、北京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