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推荐区

解析文明赓续的精神符码 ——读《中华文明养成记》

本站发表时间:[2022-08-26] 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刘昌宇
  
    论及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市面上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有从历史的角度回顾文明生成史的;也有从大文化观的视角,详解文明是如何孕育传承的。历史文化学者、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特聘教授武斌的《中华文明养成记》,却跳出这种写作窠臼,围绕着农业文明、国家组织制度、文化形态、知识群体、学术思想等多个维度,解析中华文明赓续五千年的精神符码。
  回溯中,该书徐徐展开历史的画卷,从内生动力、文明载体、传承机制等方面,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和历史禀赋。它指出,中华文明之所以能上下沿袭五千年,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并发展至今的文明,就在于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做到了历久弥新。在新石器时期,中华文明的基因就已经开始孕育,进入到农耕时代,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兴起。在后继的发展中,它广泛吸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等各种文化基因,最终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在培植、繁衍、茁壮的过程中,以其强烈的地域性,显示出农业文明的鲜明特质。
  该书认为,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都离不开制度的培育,中华文明也是如此。从氏族社会到部落联盟,再到国家的形成,尽管每一种政治主体的社会责任不尽相同,但它们对文明的培植与呵护,却是一样的。从带有个体意识的“公天下”,到形成民族意识的“家天下”;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到以等级制度为主体的封建制,这些政治主体从敬天、保民的规则中,逐步过渡到以德治国的开明境地,从而一步一步以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确保了中华文明不管历经多大的风雨,遭受多大的侵袭,始终都能按着历史的发展规律,驰而不息,阔步前行。
  秉承着这种顽强的精神特质,中华文明在五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已然构筑起了以国家为主导的文明路径,从而形成了大一统的文化格局。从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到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代“理学”的盛行,以及明朝“心学”的崛起,中华文明在发展中较好地解决了主流与支流、大而繁、专而精等文化课题。在文明的传承中,炎黄子孙也经历了从最初的结绳记事、龟背刻字,到丝帛写书、纸上挥毫的过程,特别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应运而生,更是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硕果定格在历史的行行书页里。中华文明就是在这种兼收并蓄和包容互鉴中,不断发展壮大,每一次的传承与创新,都离不开一代代文化巨擘的倾情奉献。如孔子和他的儒家思想,董仲舒和他的“天人感应”学说,王阳明和他的“知行合一”理论等等,这些知识精英和他们的理论学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形成了圣人气象和君子之风,以意蕴深邃的文化力量和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转型、再造与复兴。在这些文化巨擘的周围,也由此聚集起了一大批知识群体,他们簇拥在中华文明的大旗下,埋首于中华文化的鸿篇巨典里,追根溯源,鉴古知今,为传播中华文明的优良“种子”,宣介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该书还从中华文明的孕育空间与世界观、儒家文化传承的制度建构、佛学与中国思想的相遇、艺术与审美精神、文明的转型与再造等方面,揭示了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从何而来,它如何延续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作者深刻地指出,“创新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中华文明的创造性、创新性,使得中华文明永保旺盛的生命活力,从而描画出中华文明辉煌灿烂、色彩斑斓、大气恢宏的发展历史。”如今,中华传统文明的核心价值、文化理想,以及它所锻造的思维方式和精神力量,仍然以强大的生命力展现在新时代的生活中,开辟出新的境界、新的气象,仍然继续照耀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
读《中华文明养成记》,就是在读宏阔的“中国”这本书。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史,也是一部守正与创新的文化图强史,回望来时路,走好当下路,就是为了奔向更加广阔的文明新路。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