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区委政法委 > 海淀

海淀区检察院践行为民初心 双管齐下创新知识产权检察专业化听证工作

本站发表时间:[2022-11-21] 来源:海淀检察院微信公众号 作者:
  原标题:【党的二十大·贯彻落实】海淀区检察院践行为民初心 双管齐下创新知识产权检察专业化听证工作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人民”二字,并特别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检察听证是检察机关深化为民司法的制度创新,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服务社会治理、提高法律监督质效等方面不断释放着司法温度。2022年以来,海淀区检察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工作要求,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检察专业化机制建设,健全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模式,以公开听证为抓手提升知识产权检察工作质效,助推“质量建设年”工作走深走实,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
  
  细化听证需求
  “借助外力”做专做优
  针对知识产权检察工作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知识更新快的特点,为提高听证员与知识产权案件的适配性,海淀区检察院根据知识产权案件性质、涉诉领域、听证范围、听证类型的不同需求,统筹各类“外脑”资源,做专做优知识产权案件听证。
  图为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中国政法大学的听证员对听证案件进行讨论合议
  一是探索组建专门的知识产权听证员库,丰富听证参与人员类型。根据最高检《人民检察院听证员库建设管理指导意见》,依托《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听证工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拓宽人员范围、优化人员配置,通过“主动邀请+单位推荐+自愿加入”相结合的方式,探索组建涵盖知识产权法学专家、技术专家、行政机关代表、行业协会成员、专业鉴定人的多领域多学科背景听证员库,以适应不同类型知识产权案件办理需求。其中包括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版权鉴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北京计算机协会、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综合执法大队和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学者,并让北京网络行业协会等相关机构中有专门知识的人参与到听证过程中,广泛听取司法鉴定专家对检材选取、软件运行比对、代码比对等方面的意见,提升鉴定意见审查专业化水平。
  图为海淀区检察院开展线下听证
  二是建立听证员工作档案,推进动态管理。海淀区检察院贯彻最高检“建用并举”的理念,一方面指派专人随案跟进听证会,及时记录听证员履职情况并做好听证员对案件保密承诺,另一方面在听证会结束后及时向听证员发放《知识产权案件检察听证调查问卷》,围绕知识产权案件特点、参与人员范围、权利保障情况、听证效果、保密协议签订等,广泛收集对知识产权检察听证工作的意见建议,推进动态管理完善,为知识产权检察统一履职试点工作开门纳谏。
  
  创新听证模式
  “激发内力”提质增效
  为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新要求,有了“外脑”加持,海淀区检察院还特别注重“激发内力”,从内容和形式上优化知识产权检察听证,实现案件质量、效率、效果并重。
  图为海淀区检察院召开鉴定意见审查会,集中听取双方各自委托的鉴定机构鉴定人意见
  一是突出实体证据审查。在开展知识产权案件听证过程中,海淀区检察院通过鉴定意见审查会等形式,突出实体证据审查,提升检察机关办案公开透明度。如在一起侵犯商业秘密案中,因侦查机关、辩护方提供的证据存在重大矛盾,检察机关召开鉴定意见审查会,集中听取双方各自委托的鉴定机构鉴定人的意见。鉴于非公知性鉴定意见专业性极强,检察机关邀请了专门知识的听证员全程参与,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夯实证据链条,为检察官后续对专业司法鉴定的审查奠定基础。
  
图为海淀区检察院采取“申请监督人和听证员线下+其他当事人线上”的方式开展远程听证
  二是科技赋能优化听证形式。在开展知识产权检察案件听证过程中,海淀区检察院借助科技力量,将听证搬上云端,利用多媒体完成质证,以科技赋能带动听证方式和形式变革,破解疫情影响、异地听证难题。如在某公司侵害著作权纠纷民事监督案办理过程中,为充分释法说理、推进矛盾化解,检察机关决定开展公开听证,但考虑到案件当事人数量众多且部分身处外地,海淀区检察院依托远程听证系统,采取“申请监督人和听证员线下+其他当事人线上”的方式进行听证,不仅保证了听证员与申请监督人的充分沟通交流,为顺利推进矛盾化解奠定基础,而且让异地当事人以“零跑腿”参加听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聚集和路途奔波,保障了办案的有效性、高效性。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