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区委政法委 > 海淀

1978年结案量599件、2021年审结10.8万案件……海淀法院的繁简分流“三十而立”

本站发表时间:[2022-11-28]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董振杰
  2022年12月1日,成立于1952年的海淀法院将迎来70岁生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效率是人民法院司法工作的主要价值之一,“繁简分流”就是高效办理案件的重要机制。
  所谓繁简分流,是以优化审判资源的方式,迎接改革开放后新收案件迅速增长挑战的尝试,具体内容为将刑事、民事、行政等案件按照案件复杂程度等因素分类别、分流程审理。在海淀法院,从改革萌芽开始,繁简分流已经走过了30多个春秋。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海淀区经济快速发展,法院案件量也逐年走高。1995年案件受理数已经达到创纪录的11079件,而全院干警人数并未有大幅增长,形势的发展急需法院进行变革。
  为此,海淀法院相继推出了以“繁出精品,简出效率”为目标的繁简分流审判模式改革,按照案件难易程度和程序的繁简,对审判格局进行了重新布局。以加强独任法官负责制和审书配比结构调整为特点的审判组织模式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审判效率。
  这一时期,海淀法院成立了民事简易纠纷调解中心,后改组为民二庭,专门审理简易民事案件。进入21世纪后,民二庭年审结案件将近13000件,占民事案件总数的87%,更产生了“李红星工作法”这一被全国人大内司委建议推广的先进经验。
  有了民商事繁简反流的成功尝试,刑事、行政审判也开启了各自的探索。2000年,海淀法院按照程序繁简对刑事审判庭的职能进行重新分工,先后推行以质证为中心的庭审方式改革、刑事简易程序改革等举措,由刑事法官王冬香带领的简易审判组创造了年审结案件2507件、审理被告人3319名的工作业绩。
  在行政审判领域,经过自2002年起十余年的持续探索,“中国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第一案”、“中国行政诉讼简易程序当庭宣判第一案”在海淀法院先后落槌,行政诉讼简易程序试点经验被最高法院介绍推广。
  立案登记制实施后,海淀法院面临案件数量持续大幅增长、结案数上升幅度低于收案数的新态势,探索新形势下的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推进小额诉讼和速裁程序适用成为破解难题的选择。自2015年起,海淀法院率先探索全流程刑事速裁程序改革,开创了刑事案件从羁押到宣判不到48小时的新纪录,被央视大型政论片《为了公平正义》《法治中国》报道。
  2016年,成立诉调对接中心,与中国互联网协会调解中心等调解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多元纠纷化解体系开始建构。2017年,尝试网上送达、远程开庭的知识产权全流程信息化审判,45分钟审结6件速裁案件;新设民商事速裁法庭,各审判团队结案均在千件以上。
  海淀法院逐步形成了一张以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律师调解为节点,以诉调对接为支撑,着眼于通过案件分流快速有效解决纠纷的网络,并被最高法院确定为“全国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改革示范法院”。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海淀法院的“繁简分流”改革创新向纵深挺近。2018年,在各审判庭成立速裁审判团队,民商事速裁庭11个审判团队全年结案数均超过1500件。2019年,构建“三纵一体”“1+7”“多元调解+速裁”格局,刑事认罪认罚从宽试点工作受到最高法院肯定。
  2020年,组建专业型审判团队集中审理类型化和小额速裁案件,全年适用小额诉讼程序首例案件万件以上;在全部小额案件及劳动争议纠纷、公司纠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推广要素式裁判,提升了审判效率。
  2021年,继续推进民事诉讼繁简分流改革,全年通过“多元调解+速裁”结案4.49万件,超过70%的民商事案件在诉讼前端化解。2022年,优化速裁工作格局,配齐速裁团队骨干力量,继续推进矛盾纠纷繁简分流、快慢分道。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海淀法院的年结案量为599件,而在2017年到2021年的五年中,结案数已经突破48.7万,2021年一年审结10.8万案件。消化如此巨大的案件体量,繁简分流功不可没。在这条创新之路上,海淀法院将继续奋勇向前。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