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区委政法委 > 海淀

构建“法庭翻译集约委托管理机制” 海淀法院保障庭审实质化

本站发表时间:[2022-12-29]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董振杰 通讯员 石晓倩 王静姝
  2021年以来,北京海淀法院构建“法庭翻译集约委托管理机制”,为涉及聋哑、少数民族、外籍当事人案件提供高效规范的翻译服务,为庭审实质化提供有力保障。
  2017-2021年,海淀法院运用法庭翻译审理的各类案件101件,其中刑事案件占比超九成。为充分保障刑事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刑事诉讼程序对翻译的需求突出,案件审理中涉及少数民族语言翻译70件、外语翻译17件、手语翻译14件。
  海淀法院从多个方面举措规范法庭翻译工作,围绕“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理念,完善刑事审判法庭翻译活动,提升刑事审判质效:
  一是翻译人员全程参与,保障“证据裁判”实质化。制定《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庭翻译对外委托工作办法(试行)》,译者接受委托后应提前了解案件材料,全程参与审理,对法庭询问、举证质证、被告人陈述等环节进行翻译。自2021年8月实施集约委托至今,开展刑事案件翻译6件次,其中手语翻译时长共计160分钟,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共计1.2万字。在李某盗窃案中,手语译者对法律援助及庭审全流程提供现场翻译,贯彻证据裁判要求,促进该案高效顺利审结,译者敬业态度和专业水平得到控辩双方及合议庭一致认可。在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与全国残联组织的“无障碍一站式诉讼服务”调研中被评为典型案例。手语翻译采用聋人群体的语言,有助于拉近被告人与法庭的距离,被告人也可通过译者真实、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确保了涉残障人员刑事案件司法程序的公平正义。
  二是翻译过程融入普法,推进认罪认罚“教育改造”目标。翻译集约委托中涉及认罪认罚案件3件,被告人在值班律师、译者在场情况下,表示认罪认罚。手语译者将“认罪认罚”“盗窃罪”的法律概念通过生动手语向听障被告人补充说明,使其明了被诉行为的违法性、警示犯罪的恶劣后果,传达法律的威慑性;同时,使被告人理解认罪认罚制度含义,了解自身诉讼权利。案件中,被告人均通过手语翻译表示对犯罪事实认可、对行为悔过以及今后守法的决心。参与案件的值班律师与译者合作,共同为被告人进行普法,有助于帮助被告人认清行为的界限,约束自身行为,在刑满释放后能够具备融入社会、参加工作的能力。
  三是明确刑事庭审翻译流程,构建法庭翻译规范体系。《法庭翻译对外委托工作办法(试行)》,从“提出需求、确定翻译人员、参与法庭翻译、总结反馈、费用报批”全流程进行细化规定。制作《翻译人员承诺书》、法庭翻译委托工作流程图;明确译者的诉讼参与人身份,庭审中在书记员一侧设置译者席;从履职内容、质量、时限及回避、保密等方面强化翻译人员的执业道德约束,指导译者规范遵守诉讼程序。采取“文本复核制”,对笔译进行语言和法律专业复核,保证裁判文书译本形式规范、内容精准、衔接高效。例如,在一件维语刑事判决书翻译中,依托民族语言翻译专家库完成专家初翻、语言校对、法律术语校正3个环节,从委托发起至反馈完成共计用时10个工作日,有助于法官及时、准确了解关联案件情况,加快案件整体审理进度。
  四是规范在线庭审翻译,推进线上“无障碍”审理。海淀法院依托“智慧云”网上办公平台设置《法庭翻译需求/反馈表》,法官提交个案翻译需求后,诉讼服务中心与各翻译机构、翻译人员以电子送达方式发送/接收委托书、案卷材料及翻译文本。疫情期间,依托“云法庭”探索线上即时翻译。为平衡防疫要求和手语翻译需求,为手语译者安排独立房间,以便摘除口罩,通过口型、表情辅助手语翻译。某案中,译者通过线上翻译为听力障碍被告人进行手语翻译,庭审历时30分钟,被告人通过翻译表示悔罪。在线翻译有效化解了疫情期间庭审受限的难题,避免延长羁押时长,切实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