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来,他执结了大到文物保护腾退、小到物业费纠纷等约5000件案子,在他心里没有大小案子的区别。他经常说,执行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个环节,虽然风险性高、对抗性强,但是每个案件都关系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办好一件,心里就多一份踏实。
他,叫程中涛,2009年毕业后进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执行局,他待人谦逊温和,办起案来却雷厉风行。
敢碰“硬钉子”的“担当法官”
2014年初,西城区政府对粤东新馆启动征收程序,并将其修缮改建为戊戌维新纪念馆。这也是北京市首个依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政府征收方式进行疏解保护的文保项目。
在征收程序中,政府制定了完善的房屋征收补偿方案,但仍有三户住户拒绝腾退。据西城法院调研发现,居住在文物建筑中的住户普遍担心补偿标准过低、自建房面积无补偿、安置房偏远、就医上学不便等问题。
案子进入到法院执行程序,程中涛决定亲自去现场了解情况。第一次走进粤东新馆西跨院的他却傻眼了:四合院内居住着20多户人家,院内堆放的垃圾让人无处下脚;私搭乱建的二三十间自建房将院子分隔成一条条狭窄的巷子,有些地方仅容人侧身经过;屋顶杂草丛生;小屋里拉出的电线分隔着天空……
“很多邻居都搬走了,我们也盼着早点搬迁,但是担心政府会将我们安排到偏远地方。” 院内居住的王女士说。
“这房子太危险了,窝在这里大人不怕也要考虑孩子们啊”“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搬去楼房能改善改善咱们的居住环境”……程中涛一方面反复与住户沟通,另一方面,他又严肃地向住户释明征收补偿的法律规定和政策,告知他们强制执行可能面临的不利后果。程中涛已经记不清自己往这里跑过多少趟,但仍有三户住户拒绝搬迁,另有部分住户持观望态度。
李某夫妇是其中的一户。虽然程中涛多次上门苦口婆心地劝解,但李某的妻子一直拒绝正常沟通,坚决不腾退房屋。于是,程中涛与庭里其他干警一道,对李某的住所进行强制腾退,并安置李某搬入提前准备好的周转房。见证了法院执行的果决,很快,其余住户也配合工作顺利搬出了。
多叮嘱几句的“暖男法官”
说到执行法官,百姓脑海中浮现的大多印象都是:表情冷如冰山不露喜怒哀乐,办事火急火燎雷厉风行,为人大大咧咧不重细节……但在程中涛身上还有另一枚标签:暖男法官。他常说“法条是冰冷的,而人心是温热的,办案子,解纠纷,不能只从书本中翻法条,拿来一套用就万事大吉,而要多站在群众角度,替他们想想,多做做解释工作,让他们事情也处理了,心气儿也顺了。”
在聂某某申请执行某公司案件中,申请人聂某某因伤致残,失去劳动能力,又急需费用开展后续治疗。被执行人已停业多日,在执行无果的情况下,程中涛多方联系到了公司的负责人,梳理出了公司的几个到期债权。在执行到期债权过程中,部分次债务人提出异议,案件执行陷入了僵局。程中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与相关人员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让聂某某拿到了救命的案款。
在高某某申请执行北京某拍卖公司的案件中,在被执行人已经人去楼空的情况下,程中涛灵活运用多种执行措施,通过法律与情理的阐述,促使拍卖公司的股东出面,与申请人高某某达成和解并履行完毕,使高某某老人长达十几年的纠纷得以最终解决。
办理案件之外,程中涛都会对当事人多叮咛嘱咐几句。尤其是遇见老人和孩子,他都要开导几句,不要因为之前的案件纠纷影响以后的生活,要向前看,要相信明天会更好。程中涛的这几句叮嘱,看似简单,但暖了很多当事人的心。
女儿眼中的“失信爸爸”
和大多数80后一样,程中涛也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更何况他还有两个女儿。穿上制服办起案来,他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带着一股疯狂劲儿;而脱下制服回到家里,他却成为了宝贝女儿眼中的“失信爸爸”。
“没办法,案子不等人”,提到妻子和女儿,程中涛言语中满是愧疚,有一次他答应晚上陪孩子去看木偶剧,结果当天下午,一个案子的申请人找到他,说发现了被执行人的行踪,这案子好几年了一直没结,好不容易找到人,他得对当事人负责,对案件负责。把人带到法院,谈话,做双方工作,忙完手头这茬,木偶剧早结束了。后来孩子妈妈给程中淘念叨,说孩子在回来的路上,一直嘟着嘴,说爸爸答应陪她去看木偶剧,都推迟好几个礼拜了,今天又放鸽子,再也不相信爸爸了。爸爸老说不讲诚信的人,法官能给拉进失信名单,让他受到惩罚,爸爸自己是法官,连答应过的事都没做到,他就是个“失信爸爸”。每当程中涛讲这件事时,看起来又好笑又心酸,他又说,可咱得对得起这套制服啊,希望孩子长大了能理解……
“颜值担当不够,责任担当来凑。”作为奋战在执行一线上的法官,程中涛一直用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着初心,给身边的人带来无穷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