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西城区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主任胡艳萍正忙着筹备最新的普法活动,希望能够动员辖区更多家庭积极学法并参与普法,做法律法规的维护者、学法用法的践行者、普法宣传的志愿者。
自2010年起,胡艳萍便开始接触普法工作,不久之前,她刚刚荣获了“2016-2020全国普法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同时,她也是2016-2020年北京市法治宣传教育先进个人和西城区“七五”普法先进个人。在她看来,妇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之一,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做好涉及妇女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对于维护社会和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推动形成长效联动普法机制
2010年,胡艳萍调至西城区妇联的妇联权益发展部从事普法维权、信访工作,她也同时成为了一名普法工作者。
在胡艳萍看来,基层普法工作者岗位虽然平凡,但起到普法工作上传下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传达和落实全区的普法工作部署,与本单位实际相结合,推动各项工作的法治化、提高依法管理、依法维权和服务社会的水平。
“妇女权益的保障离不开各项法律的支撑,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能够提高广大妇女的法治素养,引导妇女群众依法履行义务、合理表达诉求、有效维护权益。”胡艳萍说道。
“七五”普法开展以来,每年在“三·八”维权月、国际反家庭暴力日、国家宪法日等时间节点,胡艳萍都在辖区组织开展有妇联特色的大型普法宣传活动。连续四年组织“反家庭暴力联席会”,联合“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委员会”的十几个成员单位,共同举办“法润西城”普法嘉年华活动,宣传各类法律法规。每年发放法律知识手册及宣传单2万余份,在主要街道设立咨询台百余个,设置宣传展板120块,现场解答咨询千余人次。
胡艳萍认为,提高妇女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是妇联普法工作的重点。为此,西城区妇联成立了巾帼普法讲师团,每月安排讲师团成员轮流到社区,以案例的方式讲解家庭财产继承和老年人维权等相关法律知识;通过调解案例为大家讲授婚姻家庭中矛盾的表现形式、原因及化解矛盾冲突的技巧,并交流家庭成员间如何和谐相处的方法。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施行以来,为了切实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引导广大群众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胡艳萍又主动协调区司法局等单位共同开展“有法有剧”活动,将《民法典》改编成法治情景剧,组织辖区居民通过剧本阅读、角色扮演等形式将法律条文演绎出来,让群众在自编自演中理解法律,运用法律。将情景剧制作成微视频,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扩大普法覆盖面。在“西城女性”微信公众号开设“法律小茶馆”“追剧学法”等普法专栏,深受群众喜爱。
把信访窗口变为普法平台
“维权是妇联的基本职能,信访工作是权益部的重要工作内容。在信访中倾听人民呼声,了解人民愿望,改进工作作风,‘关心、济助’每一个需要关心济助的人,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胡艳萍时常告诫自己,工作中要更多地换位思考,带着对妇女群众的感情,处理好每一封来信,接待好每一位来访者,解决好每一起案件,积极回应妇女群众的关切,真正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十余年来,胡艳萍接待来电、来访近200人,工作中有过艰辛,也有过委屈,但她从来没想过放弃。每当想到极度崩溃欲跳楼轻生的妇女抱住她感谢她时;八旬老太拿着锦旗说可以从此安享晚年时;女同胞因家暴求助12345热线后,回访感谢她挽救了自己的家庭时……都让她深深地感觉到,所有的辛苦与委屈都是值得的。
“信访件不在大小,纠纷不在难易,我能做到的就是让来访者真正解开心结,用真情感动她们,用道理教育她们,引导当事人合法维护自身权益,也让她们感受到来自‘娘家人’的温暖。”胡艳萍说。
打造专业妇女维权队伍
10余年来,胡艳萍积极学法、大力普法,把提高妇联组织依法维权、服务社会、服务妇女的能力和水平作为自己肩上的重任。在她的努力下,西城妇联普法维权工作获得多项荣誉。
为提高全区妇女组织服务妇女的能力,2018年,胡艳萍精心组织全区300余名妇女维权专干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系统性法律知识和调解能力专业培训。该培训得到了全国妇联的关注,全国妇联权益部副部长也来到培训现场参加了学习。为了检查培训成果,也为全市“巾帼筑梦新时代·法润万家创平安”法律知识大赛选拔选手,胡艳萍又在全区开展了法律知识竞赛,最后选拔了展览路街道的三名维权专干参加全市比赛并获奖。这些举措,切实提高了西城区妇联组织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工作水平。
“只有加强基层妇联干部的履职意识,提高妇联干部队伍的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妇联干部对各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为更好开展妇女儿童维权工作提供强大的法律保障。”胡艳萍认为,广大妇联干部要能学以致用,切实提高运用法律法规维护广大妇女群众合法权益、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积极阳光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做好妇女群众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