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法融青春丨一名法治副校长的“坐班”日记
我叫张启帆,是北京市延庆区人民法院的一名法官助理。2018年6月,本科刚刚毕业的我,前往河北省张家口市的一所山区小学义务支教,成为了五年级的代理班主任。在那里,我每天为孩子们传授知识,和他们朝夕相处,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日子。也正是这段支教经历,让我越来越关注未成年人的所思所想,也更愿意为保护未成年人尽一份力。
和支教的孩子们在一起
研究生毕业后,我成为延庆法院的一名法官助理,去年8月,受聘担任大柏老中心小学的法治副校长。能够以另外一种身份参与到教育事业中,我十分欣喜;能够用自己的专业所长,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做出贡献,在校园里播撒下法律的种子,我倍感荣幸。
到学校“坐一天班”,绝非我的心血来潮
去年9月,在全校的升旗仪式上,我给全校师生讲过一节普法“大”课,但却留下了“小”遗憾。没能近距离和学生互动交流,大家对我讲的法律知识似懂非懂,这堂法治课上的还不够生动。新的学年,我想和孩子们再走近一些,听听他们的声音,去学校“坐一天班”;谈谈我的看法,来一节近距离的“小班授课”。
2022年8月,我受聘成为大柏老中心小学法治副校长
经过和大柏老小学张校长交流,他非常支持我的想法,并希望我能够在全校家长会上也做个普法讲座。就这样,我精心进行了准备,并于3月2日这一天,走进了充满青春与活力的校园,开始了法治副校长“坐班”的一天。
关于“法与未来”,与孩子们碰撞思想火花
上课铃响,三十多名六年级学生齐整地坐在多媒体教室,我的“小班授课”也正式开始了。一段轻松的自我介绍“脱口秀”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他们渐渐放下顾虑,融入到这种互动式课堂的氛围中。我以“法与未来”为切入点,向孩子们提出了两个问题:什么是“未来”,什么是“法”?经过了充分探讨,我们得出了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答案:于个人,“未来”就是值得期待、但还没到来的“日子”,于国家,在座的孩子们都是未来的建设者;而“法”则是为个人与国家的未来指引方向的“灯塔”,保驾护航的“军舰”。
以“法与未来”为主线,我们还围绕着“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联系和区别”“什么是校园欺凌”“如何用法律保护自我”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孩子们各抒己见,我也把涉及到的法律知识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讲述给孩子们。在活跃的课堂互动中,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对常识性法律知识的学习能力,超出了我的预期。同时,通过和他们的互动,我这个“90后”的老师也非常直观地领略到属于“10后”少年的自信与朝气。
一对一畅所欲言,面对面答疑解惑
起初我还担心,和学生“一对一”的交流会不会让他们感觉到害怕,顾虑他们能否敞开心扉诉说所思所想,但后来,我发现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小班授课”结束后,很多孩子在我“坐班”的办公室门口排起了队,主动来和我“一对一”交流。课堂之外,我看到了他们的另一面,也了解到小学生成长的一些困扰。“哥哥,当别人欺负我的时候,我可不可以进行反击?父母是否有权支配我的压岁钱?爸爸上班老板不给钱怎么办?”我拿起笔一个个记录下他们提出的问题,结合法律规定,用尽可能浅显易懂的言语一一进行了答复。
一对一交流让孩子们吐露心声
最令我动容的是一个小女孩向我提出的问题——“我有了弟弟,现在都是奶奶照顾我了,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我一时语塞,思索了几分钟,决定尝试着和她谈心:“我们都是伴随着一家人的喜悦来到这个世界的,也是在父母、长辈、老师的关爱下一点点长大的。不是妈妈不爱你了,而是你长大了,弟弟还小,需要爸爸妈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我们要用心去体会,父母之爱。”一对一的“畅所欲言”,有所收获的不止是孩子们,我自己更加确信,青少年的成长是需要法律关怀的,而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少年,更需要聆听、理解与开导,家庭、学校、社会都要给予他们更多关注、更多保护。
家长会上谈家庭教育,“成长港湾”需要用心打造
下午三点,学校召开了新学期的第一次家长会,多媒体教室的讲台下坐满了五六年级的家长,低年级家长也通过广播来聆听普法讲座。说实话,给家长朋友们做讲座,我是没有信心的,因为我才刚刚结婚,还没有自己的孩子,还没有《当你老了》这首歌里唱的“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的深切体会。但我想,我总能做好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桥梁,结合孩子们向我诉说的“成长困惑”,来聊一聊如何进行有益成长的“家庭教育”。
在讲述中,我以《家庭教育促进法》引入,结合立法背景、家庭教育的法律定义、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向家长们介绍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随后又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围绕“倾听、交流、陪伴、管教”四个不断递进的话题,向家长们提供了建议。谈到“管教”的时候,我提到李玫瑾教授曾经讲过的一段话,“教与管是要有先后顺序的,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戒尺一定要高高举起,缓缓落下,这才是管教孩子的最优方式,父母要努力为孩子打造成长的温馨港湾”。
这是我写过最长的一篇日记,记录这短暂的一天。这一天对孩子们而言,认识了一位胸前佩戴着法徽的大哥哥,了解了更多法律知识;于我而言,也经历了一次思想上的升华,引发了立足于家庭与职业的“双重思考”。未来,我也会成为一名父亲,要努力去做一名懂孩子、爱孩子的好爸爸;未来,我也愿意用自己的专业所长,立足于司法工作者的职业定位,用更多的精力去关爱未成年人,以更多的作为去帮助青少年人,用法律为青春“保驾护航”。我想这些,应该也正是我们延庆法院青少年司法服务品牌——“法融青春”的应有之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