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内,面对罪犯,他们坚守一线,用心去感化误入歧途的人。按北京市女子监狱狱政管理科科长陈熹微的话说,教育改造就像种一棵小树苗,从一开始就要种直。如果不种直,以后就会长成歪脖树。可到底应该如何种直?今天,让我们来一起聆听陈熹微背后的故事。
“脱下囚服留下的全是感动”
22年前,陈熹微成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从北京市女子监狱一线的一名普通民警、到监区一把手、再成为狱政科党支部书记、科长,这些年来,陈熹微学习了很多、克服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
有人说她工作较真儿,她认为只有对工作认真负责,才能对得起身上这身警服;有人认为她带队伍严格,她说这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有人认为她对年轻民警近乎苛刻,她带头坚持让监区的中层和业务骨干对新警从零教起、倾囊相授,努力给她们搭建成长成才的舞台。
许多被陈熹微管过的罪犯谈到她,都会说到一些关键词:正能量、微笑、情感、智慧……有人说,陈警官的好说不完;有人说,脱下囚服留下的全是感动。
这些年来,陈熹微荣立个人三等功五次,多次荣获国家公务员嘉奖奖励,评为司法部“最美法律服务人”、首都劳动奖章荣誉、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第三届“北京榜样·首都监狱戒毒卫士”……在岗22年,陈熹微见证了首都监狱的发展变革,见证了“一四五四”北京行动纲领的贯彻与落实,见证了女子监狱基层党建、家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可喜成就。
今年1月,她获评中央政法委全国“双百政法英模”。然而荣誉的背后,却是并不容易的工作。
抱着“小家属” 感化“老大难”
对狱内违规罪犯进行严管教育,是陈熹微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通俗点说,就是她要管全监狱最难管的罪犯。
罪犯白某,是背着32次狱内处分来到九监区进行集训的抗改造“老大难”。白某入监后试图威胁监狱给她“特殊照顾”,要“舒舒服服”度过刑期。
陈熹微接管白某时,距离她刑满释放已经不足5个月了,转化任务迫在眉睫。陈熹微带领民警组成攻坚小组,针对她的犯罪事实、家庭环境和以往违纪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运用危险评估量表进行科学评估,并制定出一套专门的教育矫治方案。
白某喜欢抓住别人的只言片语虚化放大、扭曲事实,陈熹微就要求民警执法中全程视频录像留痕,见招拆招破了她的老毛病;白某队列训练时偷懒耍滑,陈熹微就安排她站到排头位置,还请她为大家做示范……经过一系列的铺垫酝酿,一次会见彻底促成了白某的转变。
那是白某入监后的第一次会见,母亲带着白某年幼的孩子来见她,却因为只带了孩子证件而没带自己证件,按规定不能会见。会见室内,见不到孩子的白某焦灼万分。会见室外,年幼的孩子哇哇大哭。在请示监狱领导得到批准后,陈熹微决定,自己抱着这名“小家属”去见她的妈妈。担心自己警服上的肩章刮到孩子,陈熹微细心用手护着孩子的小脸。
隔着玻璃相见的那一刻,白某哇地一声哭了。回到监区,她写了一封长长的认罪悔罪信。她说:“我总把生活的不如意归罪于社会,归罪于别人。我的半辈子都被浪费了,害人害己。看到陈警官抱着孩子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一名母亲应该有的样子。我要为了孩子,做一个好人。感谢陈警官!对不起!”
教育改造罪犯要有“工匠精神”
作为妻子、作为母亲、作为女儿,陈熹微有很多的两难和愧疚。但一旦穿上了这身蓝色警服,她只有一个信念:把每名罪犯改造好,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守护好首都的平安。
陈熹微的爱人是一名公安民警,两天一次的值班让夫妻聚少离多。遇到攻坚任务重的时候,两口子就如两条平行线,经常半个月一个月都见不上一面。但是,陈熹微特别注重婚姻家庭的经营,不提倡为了工作牺牲家庭,她说:“大家和小家都要经营好。时刻关爱身边人,同时作为女人又不依赖身边的人,必须独立、有情趣、有志向,做一个大女人。”生活中,陈熹微这个80后的北京丫头和同龄人一样,喜欢看电影、听相声,还是网购达人。陈熹微最希望有假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在陈熹微眼中,监狱警察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使命和担当。“教育改造罪犯是向社会输出‘合格产品’的过程。要打造‘合格产品’,就必须要有‘工匠精神’,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打磨中塑造精品。”
正像陈熹微说的:我们的职业很特殊。不是老师,却要有育人为本的师德精神;不是医生,却要有解除心结的医者仁心;不是法官,却要有系统全面的法理知识;不见硝烟,却要每天如履薄冰,以万无一失的标准,默默守护首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