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市政法单位 > 北京市司法局

六项任务三项要求 北京市司法局打造首都村(居)法律顾问工作升级版

本站发表时间:[2022-04-02] 来源:北京市司法局 作者:

  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村(居)法律顾问在基层治理中的法治保障作用,北京市司法局提出六项任务、三项要求,进一步加强村(居)法律顾问工作,一起来看。

  

  六项任务

  落实配备标准 完善配备机制

  确保村(居)法律顾问配备到位。律师资源较丰富的地区确保1名律师服务1个社区(村),律师资源较少的地区,可以由1名律师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多个社区(村)的村(居)法律顾问,但原则上不超过5个。

  律师担任村居法律顾问开展讲座

  村(居)法律顾问的配备工作公开透明,根据事权财权相一致的原则,通过遴选、招募、政府采购等方式开展,并签订村(居)法律顾问服务协议,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责任及服务期限等,社区(村)有超出村(居)法律顾问服务协议的法律服务需求,另行协商。

  进一步明确服务内容

  服务基层依法治理。为社区(村)制定或修订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提供法律意见建议。在居民(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议事协商机制、村居事务公开中提供法律服务,对社区(村)两委人员、工作人员和人民调解员等提供法律业务和技能培训服务。

  为村(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村(居)法律顾问在重要时间节点或者根据预约,开展现场法律咨询活动,或者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解答村(居)民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协助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群众依法申请法律援助。

  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村(居)法律顾问积极参与社区(村)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做好释法析理。积极参与诉源治理,引导群众优先采用非诉讼渠道化解矛盾纠纷,依法依程序表达诉求。积极协助矛盾纠纷排查,村(居)法律顾问可以根据社区(村)要求,对排查出的重大矛盾纠纷依法提出解决途径或法律意见。

  开展宪法法律学习宣传工作。村(居)法律顾问积极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活动。围绕征地拆迁、土地权属、婚姻家庭、入学就医、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基层治理重点问题,通过举办法治讲座,发放法治宣传资料,开展以案释法活动等方式,普及法律知识。积极参与、配合村(居)“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增强基层群众法治意识。

  明确服务标准

  每名村(居)法律顾问每年为每个社区(村)提供服务时长不得低于60小时。村(居)法律顾问每年开展现场法律咨询、法治讲座或法治宣传活动不少于12次,村(居)法律顾问可以通过微信、电话等远程方式提供服务。

  创新服务形式

  依托北京法律服务网等网络平台,为北京市村(居)法律顾问信息公开、统筹调度、规范管理等工作提供支持。村(居)法律顾问通过视频、电话、微信群等远程服务手段,提供在线咨询、普法信息线上推送及其他远程服务。各区司法局积极协调民政、农业农村部门,为村(居)法律顾问了解村居及群众法律需求、提供实时法律服务提供渠道和条件。

  强化服务管理

  加强信息公开,通过街道(乡镇)、社区(村)公示栏,对外公布本地村(居)法律顾问基本信息、专业特长、服务时间等信息,确保村(居)民能够及时联系到法律顾问。强化服务数据管理,将村(居)法律顾问服务纳入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进行统筹管理。

  各区司法局加强对村(居)法律顾问队伍的管理,细化服务内容、规范、标准,明确要求,加强对村(居)法律服务工作的考核评估,确保服务质量。

  落实经费保障

  统筹考虑村(居)法律顾问的工作量、频次、难易程度、服务效果和社区(村)所处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村(居)法律顾问补贴标准和档次,并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变化进行调整。根据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将村(居)法律顾问工作所需宣传培训、评审评估考核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

  村(居)法律顾问提供服务,纳入北京市律师公益服务管理,享受公益律师服务激励政策。

  三项要求

  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司法局、经开区相关部门明确村(居)法律顾问工作的责任科室,建立村(居)法律顾问工作台账,并向市司法局备案。同时,健全完善村(居)法律顾问工作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研究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加强督察检查。各区司法局、经开区相关部门通过随机检查、暗访、交叉检查等方式适时开展实地检查,准确掌握村(居)法律顾问信息公开、服务场所保障、相互配合等情况,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加强宣传推广。积极宣传村(居)法律顾问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做法,提高群众对村(居)法律顾问的认同感;注重宣传村(居)法律顾问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进一步增强村(居)法律顾问的荣誉感、责任感,吸引更多优秀法律服务人才参与此项工作。

  村居法律顾问深入社区、村庄开展法律服务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组织律师等公共法律服务力量到社区(村)为基层组织、群众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工作格局。

  坚持需求导向,服务民生。从满足基层组织、群众对法律知识普及宣传、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需求,增加公共法律服务有效供给,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服务、保障民生。

  坚持创新引领,提质增效。不断提高服务便捷性,拓展服务领域,加强信息化等科技手段应用,为基层组织、群众提供普惠均等、优质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

  工作目标

  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工作提档升级,完成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的转变。首都村(居)法律顾问配备实现全市范围内100%全覆盖,群众不出社区(村)即可享受及时、便捷、普惠的法律服务;工作机制逐步健全,明确村(居)法律顾问管理、监督、评价机制;村(居)法律顾问服务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线上与线下服务的有机结合能力不断增强,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工作保障不断强化,落实财政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等经费支持措施;宣传阵地形成规模,积极选树先进典型,长期推广有益经验,广泛凝聚基层干部群众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共识。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