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心是首都人民的“菜篮子”“果盘子”,承担着首都主要的农副产品供应,每年约有10万人活跃在这个商圈。
在新发地市场一个不显眼的院子里,北京市丰台区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场调委会)不停地忙碌着,它已渐渐成为维护新发地市场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市场调委会主任贺志涛,正是从这里开启了他的人民调解生涯。
2010年年初,还是新发地市场法律顾问的贺志涛向丰台区司法局提出了在市场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构想,马上得到了支持。在北京市司法局、丰台区司法局及北京人民调解协会的支持指导下,贺志涛积极筹建调委会。2010年5月,市场调委会正式成立,从此,贺志涛多了一个身份——人民调解员。
01调解市场纠纷的领头人
市场调委会建立后,贺志涛首先建立人民调解员队伍、完善调解工作机制。
贺志涛主动对接市场管理者、商户代表、市场法律顾问团、新发地派出所联合调解室等多方资源,在丰台区司法局支持下,建立起一支以专职人民调解员和市场法律顾问团律师调解员为骨干、市场管理者和商户代表调解员为补充的专兼结合的人民调解员队伍。
这支调解员队伍分工明确,专职人民调解员负责日常接待、调解;律师调解员负责解答疑难法律问题、进行法理分析、参与疑难复杂矛盾纠纷调解;市场管理者调解员负责参与协调商户之间的利益关系、督促调解协议执行;商户代表调解员负责报告矛盾纠纷信息、参与纠纷协调。多方力量协调配合,形成了协调联动的有机整体,为市场调委会的有效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发地市场经营主体多,交易商户来自全国各地,利益关系复杂,加之农副产品的生鲜特性和农副产品交易的现场交易、现货交易、现金交易“三现”特点,使得农副产品交易矛盾纠纷易发,且取证困难,处理不当易产生纠纷隐患,影响首都“菜篮子”的稳定。为此,贺志涛积极整合多方资源,扩充调解力量。贺志涛想办法拉来了派出所和法院,建立了市场调委会、市场管理方、新发地派出所和驻丰台区人民法院人民调解工作室的四方联动机制。
四方联动机制使调解工作形成了合力,贺志涛有效促进了疑难复杂纠纷的化解。2019年,市场调委会接待了7名外地当事人,他们是代表100余名核桃种植户来讨说法的。原来,他们种植的核桃辗转卖给了新发地市场商户,货款却迟迟没有收到。因核桃被多次转手,以致难以确认商户身份并找到商户。于是,贺志涛启动四方联动机制。在北京市、丰台区两级司法局支持下,市场调委会与司法所、派出所展开联合调解。派出所民警帮助查找确认商户身份,市场管理方联系并通知相关商户到场参与调解,市场调委会分析案情并进行调解,司法所工作人员现场普法。最终,市场调委会提出具有合法合理性及可行性的调解方案,得到当事人认可。期间,贺志涛加班加点全流程参与纠纷调解,他安抚劝解、说理讲法,背对背调解、面对面沟通齐上阵,并同步协助做好核实市场商户情况、联系相关货商等工作,终于成功帮助核桃种植户拿到了货款。
“市场内的纠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对症下药更有利于提高调解质效。”为提升调解工作水平,贺志涛勤于总结和思考。根据市场纠纷的特点和规律,贺志涛总结出了“勘、解、跟”的调解方法。“勘”是针对涉鲜活农产品的纠纷,在接到当事人申请调解的信息后,调解员5分钟内完成现场勘查拍照工作。“解”是市场调委会半小时内组织当事人到调解室进行调解。“跟”是针对难度较大、矛盾集中的纠纷采取跟踪调解方式,定点定人调查、联络、沟通、调解。贺志涛还撰写了《农产品流通领域矛盾化解策略》分享给其他调解员,并时不时给调解员传授调解方法和技巧,提升调解员化解纠纷的能力和水平。
02全天在线的调解能手
农副产品在保鲜、仓储及货运等方面的特点使得新发地市场矛盾纠纷的发生不分昼夜。于是,贺志涛将被褥搬到了办公室。十多年来,无论何时发生纠纷,都能第一时间看到贺志涛的身影。
在贺志涛的影响下,其他调解员也以调委会为家,开启了“7天×24小时”服务,全天候在岗,即使是春节也不例外。市场调委会的调解员们彻底深扎在了市场,真正做到了“纠纷随时出现,调解全天在线”。
“老贺,货我们运来了,可运费我们一直拿不到。” “老贺,你一定要帮帮我们啊!”“老贺,这辆车的司机师傅运费被欠着没结。”……司机师傅们你一言、我一语。一年冬天早上6点,天还没亮,调解室外响起急促的敲门声和寻求帮助的喊声,被拖欠工资的司机们来到市场调委会申请调解。贺志涛急忙接待他们,了解情况。摸清情况后,贺志涛先安抚大家情绪,然后将相关责任方约到调委会,帮他们捋清责任关系,讲明法律规定,细说司机师傅们的不容易,句句戳中当事人心理。最终,市场经销商同意支付司机运费,司机师傅们当即拿到了钱款。
半夜调解装卸工人赵某与商户董某的讨薪纠纷;凌晨调解司机李某某与市场经销代理人姜某某的过路费承担纠纷……类似这样不分日夜调解矛盾纠纷的例子,贺志涛还有很多。但贺志涛从无怨言,他说:“群众信我找我,能帮他们解决困难我真心高兴,早起晚睡又算什么。”
03扎在“菜篮子”的抗疫人
“疫情不退我不退,我是党员我在前。”新冠肺炎疫情降临新发地市场时,贺志涛敢于担当向前,为疫情防控贡献人民调解力量。
2020年6月,新发地市场被列为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区,实行闭环管理,身处市场一线的贺志涛配合防疫进行隔离,但居家隔离隔不断他热心的传递。隔离期间,贺志涛通过网络会议、电话会议等方式参与疫情防控专班讨论和工作部署等工作。同时,通过微信群等调解涉疫情矛盾纠纷,安抚缓解当事人情绪,讲解法规政策,普及防疫知识。隔离期满后,贺志涛第一时间奔赴新发地市场,投入到紧张的疫情防控和纠纷化解工作中。
那段时间,贺志涛每天早上五六点就要起床,开始梳理商户的情况和闭环管理的保供区情况。白天,协助商户将其经营的农产品放至临时交易区,确保临时交易区货品充足,并给前来采购的超市、饭店、商贩等宣传疫情防控政策,让他们放心采购。协助做好商户新到农产品的接车进京工作,确保载有农产品的车辆安全到达新发地市场,保障北京老百姓能吃上新鲜的“放心菜”。同时,贺志涛积极做好隔离群众的劝解疏导工作,他摸底调查、核对确认隔离商户的损失情况,制作调解方案和帮扶方案。对于不接受方案的商户,贺志涛进行谈话协商,促进纠纷化解,确保疫情期间矛盾不激化、群体性事件不发生。晚上,贺志涛积极参加市场疫情防控工作会,及时汇报当天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确定好下一步工作的方向。每天,贺志涛都要工作12小时以上。因疫情涉及大量生鲜交易及供给链条,贺志涛提前对疫情后期将会出现的涉疫纠纷等进行预判,并制定好后期纠纷调解方案,为特殊时期的矛盾纠纷化解做好充分准备。
2021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再袭新发地市场,市场疫情防控工作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刻不容缓。为避免人员聚集,贺志涛迅速开启“不见面”“零接触”的远程视频调解模式化解涉疫矛盾纠纷。疫情防控期间,贺志涛共调解矛盾纠纷102起,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400余万元,并在疫情防控方面为商户提供了很多法律意见和建议。
04活跃在市场的普法员
2016年,位于新发地市场的某汽配城将要搬迁,近百家商户因退租搬迁等事宜产生纠纷,一度围门报警,影响市场秩序。贺志涛得知后,带领调解团队与派出所、乡政府、村委会以及新发地市场管理方等组成工作组,共同展开调解工作。调解人员先对商户进行集中谈话,对商户诉求和纠纷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梳理法规政策,制定调解方案,而后有序开展疏导调解工作。贺志涛不厌其烦地向商户们解读相关规定,法理结合进行劝导,历经两个月,终于使全部商户同意搬迁腾退,达成疏解退款3800余万元。
纠纷平息了,贺志涛更加意识到法治宣传对市场稳定的重要性。他认为仅在化解纠纷时普法还不够,必须时时普法,潜移默化,从源头上提升商户及相关人员的法治意识。
贺志涛和同事们制作了农副产品买卖合同、结算凭据等书面范本材料,放置在调解室供前来咨询或申请调解的当事人查阅,并即时给当事人讲解协议、凭据等重要性,以免纠纷发生时缺乏证据材料。针对运输、买卖合同等常见纠纷案例进行重点讲解和宣传,以案释法,切实增强群众法治意识。每年劳动节、国庆节、宪法宣传日等重要时间节点,贺志涛带领调解员积极协助司法所等进行现场普法。贺志涛还主持建立了市场调委会日常接待制度,免费为商户及消费者等提供法律咨询。市场调委会成立以来,免费接待群众咨询约8000人次。
在贺志涛的努力下,市场调委会坚持“调防结合,普法宣传同步”的工作思路,实现人民调解和普法宣传“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渐渐地,市场群众法律意识增强了,市场管理水平也提高了,市场内营造出诚信经营、依法管理的良好氛围。市场调委会真正成为了市场有序和谐经营的“控制阀”。
十多年来,贺志涛带领市场调委会的人民调解员调解市场内各类矛盾纠纷4000余件,调解成功率98%以上,用实际行动守护了首都“菜篮子”的平安和谐。贺志涛先后被司法部评为“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市场调委会也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