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纠纷调解中心
成立18家调解委员会
12家调解工作室
......
北京市司法局凝聚法治合力
推动北京知识产权
矛盾纠纷调解全链条升级优化
补链、扩链、合链、强链
具体怎么做,效果又如何
随观澜君一起看
补链 - 优化补充立体架构链
设立“指挥部”。近日,北京市司法局会同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北京市版权局、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北京市关于加强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设立“市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调解协调指导委员会”,加强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有效强化各行业主管部门指导管理行业内纠纷调解工作责任,调动各行业协会商会发挥行业自律机制开展调解工作的积极性。
打造“统筹部”。与市知识产权局共同打造“北京市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中心”,发挥统筹调度与监督指导的中枢作用,搭建调解组织与行政、司法、仲裁等解纷途径的对接平台,构建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中心统筹推进,行业性、专业性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工作室广泛参与、优势互补的立体化调解工作网络。
延伸“作战部”。近年来,北京市司法局相继在医疗器械、网络文艺等行业领域建立了18家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覆盖全市十大高精尖产业。同时依托已建调解组织,分别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7个行政区域,以及北京蓝景丽家大钟寺家居广场、北京红桥市场、北京当代商城3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建立12家调解工作室,打通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网络不断拓展延伸。今年上半年,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纠纷4446件,调解结案2640件,调解成功1716件,调解成功率65%。
扩链 - 优化扩展新兴领域链
聚焦新业态。今年以来,市司法局结合新业态群体矛盾纠纷化解实际需求,会同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共同成立全国首家网络文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广大网络作家维护合法权益提供免费的调解服务。同时,积极与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在京互联网企业、电商平台等单位对接,直面企业需求,共同探索拓宽新业态领域纠纷多元化解决渠道。
服务新园区。市司法局配合市知识产权局在“两区”高端产业片区和重点园区开展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指导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北京保护中心大兴分中心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赴中关村医疗器械园开展为企业办实事活动,指导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北京保护中心经开区分中心调解室在园区内深入排查矛盾隐患。
合链 - 优化合成调解衔接链
深化诉调对接机制。知识产权调解组织与7家法院建立合作机制,在4家法院设立调解工作室。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与诉讼对接,中电标协调委会等13家调委会进驻最高人民法院“人民调解平台”,英普斯蔓调委会等4家调委会对接北京互联网法院指导设立的非诉调解平台,中国专利保护协会调委会参与海淀法院“多元调解+诉讼裁3.0模式”建设,推动实现调解组织接受法院委托委派调解案件在线受理在线确认,增强司法保障水平,提升便民利民效率。2022年1-7月接受法院委托案件3812件,占受理总量的91.5%。
加强行政调解工作。会同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建立健全程序便捷高效、严格依法依规、兼顾情理疏导和普法宣传的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工作机制,建立季度统计与信息报送制度,积极探索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
强链 - 优化增强内生动力链
提升专业水平。指导北京人民调解协会建立知识产权纠纷专业委员会,由知识产权相关领域的17名专家学者组成调解智库(专家团队),提供专业指导,开展理论研究。开展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员等级评定工作,通过自评申报、专家联评、审定授牌等方式,在340余名专兼职调解员中评出四级调解员9名、三级调解员21名,同时开展二级、一级调解员评定工作,切实发挥优秀调解员的示范带动作用。
加强管理培训。编制《北京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调解管理和运行规范手册》《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规范》《北京法院知识产权案件委托调解工作指南(试行)》,逐年发布《年度北京地区知识产权调解数据报告》,制定《知识产权纠纷调解能力建设课程清单》,定期举办调解业务培训和经验分享活动,有序推进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加大宣传力度。搭建“线上+线下”宣传平台,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网站开通“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调解”专栏;北京市司法局“京司观澜”微信公众号开展定向宣传,制作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宣传折页,投放各级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立案庭以及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区中心、工作站,不断扩大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的社会认知度影响力,引导更多当事人通过调解方式化解纠纷,为推进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调解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知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