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美丽的潮白河水静静流淌。北京顺义法院诉调对接中心12间专业调解室内,人民调解员正各竭所长促进当事人沟通协商。“2022年民商事案件收案同比下降16。2%,全区万人起诉率同比下降11。96%。”2月24日上午,顺义法院召开新闻通报会,介绍“和顺共治”诉源治理新模式,通报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成果和典型案例。
顺义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陈淑莉介绍:“‘和顺共治’实行‘三未三先’工作法,通过打造纵向顺畅、横向融合、立体协同的诉源治理模式,助推完善辖区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体系。”
顺义法院坚持“未呼先应”,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社会治理体系,在研判近6年涉基层自治组织案件,形成司法大数据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撰写诉源治理工作报告,协助区委政法委起草万人起诉率考核实施细则,充分激发多方参与诉源治理活力。院党组书记带队下沉天竺镇、龙湾屯镇、区司法局等开展实地调研5次,开展调研座谈36次,结合收案态势及群众需求清单,不断延伸触角至基层、寻计问策于基层。与此同时,依托审判实践,总结归纳包括相邻关系、隐私权保护、农村建房等13个方面法律风险,参与并直接指导20余个村、社区编写制定自治条例、村规民约,以柔性规范填补基层社会治理的空白点,助推辖区培育“和”谐无讼文化。
为推动群众力量与司法资源有效衔接,顺义法院施行“未诉先办”,2022年响应12368诉源治理需求628次,各镇街诉源治理需求覆盖率达100%,先后走进区工商业联合会、中德产业园、北京市第四中学顺义分校等数十余家政企事业单位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支持、指导调解、司法确认、普法宣传等司法服务,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纠纷预防和化解能力。
2022年9月,顺义法院与顺义区司法局联合设立区诉前人民调解委员会,特邀人民调解员入驻诉调对接中心,人民群众“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次”即可完成立案、诉前调解等诉讼服务业务,2022年人民调解员诉前成功调解4675件案件。此外,顺义法院还不断延伸司法服务半径,五个人民法庭实现驻镇法官工作室的全覆盖,在天竺综合保税区成立全市首家法院服务保障“两区”建设工作站,与区企业发展促进会共建成立“院会联动•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法官工作站,群众在“家门口”便可享受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
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顺义法院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与劳动争议、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管理、道路交通等领域216家单位建立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同时吸纳并激活593家镇、村两级600余名基层人民调解员进驻平台,当事人登录平台即可享受专业化在线调解服务,全年劳动争议案件受理量同比下降12%。从只用跑一次、到“家门口”的诉讼服务站,再到“足不出户”化解纠纷,顺义法院线上强化平台应用,线下夯实阵地建设,为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效便捷、成本低廉解决纠纷的新期待。
针对矛盾纠纷易发多发领域,顺义法院探索“未病先治”,靠前把控关口至源头,预防“共治”重点领域问题。对征地拆迁、承包费清欠等群体性纠纷、批量案件提前研判、预警联动,确保重大风险源头化解。在某保障房项目业主“过户难”纠纷中,采用“示范诉讼+司法建议”工作机制,与房屋管理相关部门共同探索构建“直接解除抵押并办理登记+完善保障房抵押融资监管机制”的非诉讼路径,化解2000余件潜在诉讼风险。
此外,针对涉农地纠纷,创新推行“校府院”类案联治工作机制,与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与农村法制研究中心联合设立“农村土地法律问题研究基地”,协助区农业农村局在全市率先组建仲裁队伍,联合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对辖区内农地承包合同整改及纠纷进行可视化排查分类。2022年,府院联动梳理全区734份涉1。33亿元承包费清欠问题的农业承包合同,已解决546份合同问题,其中约50%纠纷化解在诉前。2020年以来,顺义法院农村承包地流转类纠纷收案量年均下降率约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