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政法要闻

“小阵地”释放大能量 “司法蓝”传递民生温度

本站发表时间:[2023-01-16] 来源:京司观澜微信公众号 作者:
  法律援助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海淀区法律援助中心年均办理法律援助8000余件,为群众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2亿余元,帮助困难群众寻找法律出路,为他们撑起法律权益的“保护伞”。
  线上线下齐发力推进法援提质扩面
  “下午就要开庭,现在申请法律援助,还来得及么?”区法律援助中心驻区仲裁院窗口被20多名某教育公司的员工围住询问。“没问题,律师马上就到!”伴随着简短有力的肯定回答,员工们悬着的心总算踏实了。法律援助律师通过不断的说服劝解,分析法律关系,将受援人引导至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区法律援助中心将供需信息进行深度融合,开展“1对1”精准服务对接,全过程随访跟踪案件办理进度,与劳动仲裁院实时进行开庭、调解等信息比对。面对群众法律服务需求,积极推出“周末法律之声”“闪办”“一对一法律陪护员”“专家坐诊”等精准法律服务,提供“点援制”“预约上门”等特殊服务,满足不同群体法律服务需求。与此同时,区法律援助中心还创新启动“法援直通车送法到家门”活动,既让群众省了脚力,又暖了人心。
  与此同时,海淀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及各站点均开设了“特殊人群绿色通道”,当日受理当日指派,全程实现“零等待”。依托区12348热线网络平台,开设市、区多条热线,开通“网上办、掌上办、邮寄办、预约办”平台,承诺电话服务、驻点服务、智能服务、在线服务多种渠道无缝衔接,群众只要点击鼠标或拿出手机,就能随时随地获得标准化法律服务,实现“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全时空在线”的目标。
  此外,为了推进刑事法律援助全覆盖工作,区法律援助中心打出一套“组合拳”,即“平台+快速处置”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管理机制,明确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快收快处,“云通道”数据对接,实现通知案件径直受理,实时指派;“全程+兜底保障”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办理机制,确立值班律师法律帮助和援助律师刑事辩护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及时转化,对于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刑事审判案件被告人,区法院通知指派法律援助律师,实现审判案件法律援助兜底保障;“团队+协同办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保障机制,扩展刑事团队精准对接,动态调整律师团队,工作站协同办理文书送达,提高文书送达效率。
  “质量评查+评估机制”
  靶向强化法援监管
  区仲裁院裁决某装饰装潢公司与农民工王某芳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区法院判决两子女每月各向84岁母亲刘某支付赡养费2100余元;判决杰某通保洁公司支付罗某某工伤医疗费、护理费20余万元……一份份裁判文书犹如一份份让人满意的答卷,蕴含着受援人的期待,也饱含着法律援助律师的辛勤耕耘。
  区法律援助中心充分发挥律师作用,培养壮大擅长办理维护特殊群体合法权益及化解相关社会矛盾的专业公益法律服务机构和公益律师队伍,先后组建刑事、婚姻家庭、劳动争议、工伤事故、医疗事故、妇女权益保护等多支法律援助专业团队,吸引更多优秀律师参与。同时建立法律援助重大复杂疑难案件专家库,实行专家坐诊、会商把脉、重点督办,为受援人争取最大权益。
  图片
  “法律援助案件既要有智囊团支持,又要有‘第三只眼’监督,保证案件质量全程动态在控。海淀区法律援助中心联合区律师协会,对公共法律服务活动进行全方位监督,制定法律服务人员行为规范、服务标准及服务事项办理流程,提供承诺服务、延时服务、跟踪服务,实现当事人即办即走、一体化传递。”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称,以“听、看、查、评”的方式,对法律服务事项开展跟踪、回访和评查,启动“一案一卷一审一评估”工作机制,从实体、程序、文书制作等方面对案卷打分,应用质量评估数据开展质量分析,提档升级法律服务工作质量,激发高速高效法律服务新活力。
  图片
  下一步,区法律援助中心将不断架起法律援助“连心桥”,扩大法律援助“知晓率”,扩容更多“司法蓝”为困难群众代言,站好法律援助“文明岗”,努力做到“应援尽援优援”。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