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17年专题 > 2017哪些首都政法面孔打动你 > 情怀

“自讨苦吃”的信访办案专家:王志勇

本站发表时间:[2017-09-17]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黄洁 涂胜芳 刘宇

原标题:法官王志勇“自讨苦吃”的信访办案专家

王志勇,现任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信访办主任、党支部书记、审判员、一级法官、院团委委员。2010年3月起到信访办工作至今。他是国家法官学院兼职教师,被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各大高校及河北、福建、四川等多地政法机关邀请授课;曾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荣获最高法院涉诉信访工作先进个人、北京市模范法官、北京市信访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一家人就应该多走动,就该多走动……”嘴笨的老姚只是一个劲儿地念叨。那个耐心听着老姚念叨的就是法官王志勇。这已经是王志勇第4次造访老姚的小院,为的还是老姚闹腾了20多年的父女隔阂。

老姚是个涉诉信访的老信访户,王志勇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专门和信访户打交道的信访法官。

在法院系统,信访工作往往都被打上琐碎、繁杂、“有理说不清”的标签,高学历的年轻法官们大多唯恐避之不及。而王志勇却在海淀法院涉诉信访办公室一干就是7年。7年间,他办理各类涉诉信访案件600余件,足迹遍布10余省的50余市县,大量长期解决不了的疑难复杂案件最终都化解在了他的手里。在信访岗位上越干越起劲的王志勇,创造总结了一套“一二三多”信访工作机制,被推广到北京全市法院以及很多的外地政法系统,他也被最高人民法院评选为涉诉信访工作先进个人。

“办理信访案件一定要深入田间地头、坊间炕头’,不能仅仅坐在办公室里办案。”

——王志勇

信访案件几乎都经历了一审二审再审审查、甚至是检察监督,历时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当事人始终不服,申诉上访不止。可以说,信访案就是谁都不愿啃的“骨头案”。可这些案件无一不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王志勇不怕啃这些“骨头案”。

和女儿闹得不可开交的老姚,是名患有“偏执性精神障碍”的老访民,曾状告女儿要求提高赡养费并告知居住地址,审理后被法院驳回。从此,老姚便走上了漫漫信访路,国家各大机关都不止一次出现过他的身影。

接手老姚一案,王志勇开始了奔波。老姚家住燕郊,没有通讯工具,为了见到他,王志勇往返燕郊不少趟,直到第3次爬上墙头,才把老姚给喊了出来。在破败不堪的院子里,王志勇坐着半块砖头,听老姚一遍遍念叨着自己家里的事。他发现,这个长期独居、脾气古怪的老人,内心深处实际上渴望亲情、渴望关爱。可要化解这对父女长达20年的矛盾又谈何容易?

王志勇边听边想,临走前专门用手机拍了几段老姚的生活视频,打算在法庭约谈他闺女时播放。临走前,老姚硬塞给这个愿意听他说话的法官一包柿子当礼物。

回到法院,王志勇立刻就约谈老姚女儿,并按计划在谈话室里打开了手机视频。老姚女儿看着视频中年迈父亲破败不堪的家,憔悴的容颜和衣着不整的消瘦身形,半天没有说一句话。紧接着,王志勇又拿出老姚给他的那份礼物,以老姚的名义转给了他女儿。紧接着,王志勇又去找了老姚,和他聊了聊他小外孙的故事,见到老人脸上褪去的埋怨、泛起的笑容,王志勇觉得亲情“破冰”的时机成熟了。

果然,当王志勇带着老姚的儿子、女儿出现在老姚家中时,这位父亲剩下的只是满脸慈祥,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共叙久违的亲情。从那一天起,执拗的老姚再也没有信访过。

基于这种理念,他经常为了解信访案件的第一手材料和真实情况,深入实地考察。曾经为了给一名因拿不出任何证据而无法立案的包工头“讨回公道”,王志勇亲自跑到山东,挨家挨户开展调查,最终为上访人正了名。虽然钱没办法拿回来,但是法官的努力感动了上访人,从此再没有上访。

几年来,王志勇的足迹不仅深入到北京城郊,更遍及内蒙古根河市、湖南省永顺县、广东省徐文县等全国50多个县市,其中,有城市的城中村,更多的是偏僻贫困的农村。大量信访“骨头案”随之成功化解。

“一定要让信访救助款成为点亮困难信访群众新生活的火种,不能仅仅‘花钱买平安’。”

——王志勇

对于那些生活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政府的信访救助基金是王志勇可以用来帮助他们的手段之一,可王志勇对这笔基金的使用却有点“吝啬”,每用到一笔救助金都要实地走访,他最在意的事就是怎么让这笔钱发挥最大的效能,让信访人渡过生活难关,真正开始新的生活。

如今的张老汉逢人便说:“我儿子把银行的钱都还了,闺女家也借钱买了羊,我跟她一起养着,这都要感谢党、感谢法院,让我一家人又开始了新生活。”不过,在这之前,张老汉和儿子张强(化名)可是一对“义无反顾”信访父子。

张强为了给妻子治病,多次透支刷卡消费或取现,最后因信用卡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罚金人民币3万元。对张强的判决,定罪量刑都不存在任何问题。可张强父子俩怎么都不肯认罪,从此便开启四处信访之路。

王志勇接手案件,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远赴黑龙江寻找张老汉父子。在老人家徒四壁、四面漏风的土坯房内,王志勇了解到,老人家中3亩多田地早已转让他人,所得的4万余元都给儿子还了欠款,现在只能靠低保勉强维持生活。依照张老汉的情况,王志勇可以给他提供两万元的信访救助款,可让王志勇纠结的是,这点钱花完了老人一家该怎么办?

几经思考,王志勇忽然想起,在进村时曾路过一家小尾寒羊养殖场,如果用这笔救助资金买些羊来养,老人的技术和体力都能应付,还能有个稳定的收入,也就有了一个希望和寄托。王志勇把自己的想法一说,张老汉一个劲儿点头。

就这样,两万元的救助款变成了13只羊羔,外加一车草料。得知父亲的生活有了依靠,张强很受感动,爷儿俩当即表示彻底息诉罢访。第二年,王志勇外出办案顺路去探访了张老汉,老人草地放羊,生活平稳,见到王志勇依旧是激动地不停说“谢谢”。

在实践的基础上,王志勇总结出了辨别是否适宜救助案件的公式,并在救助发放上,不断探索创新救助形式。记者了解到,在办理其他救助案件时,王志勇还发明了“循序救助”化解法,即通过与政府、银行合作,将“死”的救助款变成“活”的理财基金,使失去劳动能力的信访人可以得到长效救助。

“一个没有生活情趣的人,也会缺乏一种持续奋战的激情;一个对群众充满感情的人,一定是一个对生活无限热爱的人。”

——王志勇

对于王志勇来说,2010年3月从执行庭来到信访办,是他事业的转折点。他从不避讳最初时的不适应,甚至也有过动摇,可时间长了,王志勇凭着善思考、善创新以及对工作的认真劲儿,在信访办扎下了根。

2010年,刚入信访办的王志勇就赶上了信访积案清理活动,按照以往的“转办”思路,信访办要做的只是将积案转交各责任庭室办理。可王志勇发现,这种惯常的转办方式效果并不理想,于是他迎难而上,主动向领导提出转变工作思路,由信访办法官直接接手案件化解。领导最终被他说服,于是,王志勇就成了50件积案的“承办人”。

在外人看来有点“自讨苦吃”的王志勇,当年竟将这些案件全部成功化解,而这种信访案件的“专办”模式也随之在海淀法院被固定下来。也正是在这种“专办”模式下,王志勇不断积累化解经验,逐渐锻炼成长为一名有思路、有方法、有技巧的信访办案专家。在此过程中,王志勇还树立了“尊重事实和法律”“不忘初心,将心比心”的工作理念,坚持“深入走访、帮助扶贫、打击非访”的原则,并根据个案特点,创造出了“乡土调查”“循序救助”“关爱救助”“亲情感化”等十八种可复制的具体化解方法,被统称为“一二三多”信访工作机制。

这套不断完善的机制不仅在海淀法院运行良好、发挥着巨大作用,更随着王志勇的授课推广到全国各地。不到两年的时间,王志勇讲遍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京城各大名校,更被邀请到北京、河北等许多省市授课,行业领域跨越法院、检察院、政法委、律协及多个政府部门。

在生活中,王志勇同样是名“暖男”。工作之余,王志勇买菜做饭刷碗,从未让妻子沾手,他爱好并擅长厨艺,还专门在朋友圈开设了美食栏目,取名“志善厨艺,靖享美食”,图文并茂地展示他亲手下厨做出的家常晚餐,介绍烹调过程,每次还总不忘配上煽情的爱妻文字。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