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18年专题 > 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北京的创新实践 > “枫桥经验”升级版

多元化解纠纷“枫桥经验”北京版全面升级

本站发表时间:[2019-05-14] 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

原标题:从立案通知书到多元调解告知书

开栏的话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郭声琨书记、周强院长讲话要求,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通过深化改革、综合施策解决案多人少问题,本报特此开设“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多元解纷看法院”栏目,介绍人民法院在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引领、推动、保障作用,宣传和推广各地法院的好做法、好经验,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唱响昂扬旋律,营造浓厚氛围。

2018年,北京法院通过多元调解一项,导出一审民商事案件404071件,占收案量的75.9%;多元调解成功案件数、速裁结案数总和达254274件,占一审民商事案件结案量的46.7%;一个“多元调解+速裁”团队平均一年结案1077件,是非速裁员额法官结案量的4.4倍,平均审理时间比普通程序短29天。

现场直击

今年4月25日,通州区人民法院立案大厅熙熙攘攘。

“我跟你们兄妹5人再解释一遍,你们提的是两件事情,房产分不分,与将来你们的侄子是否赡养他父亲是两码事。今天讨论的是财产问题。我再问大哥,你同意放弃你的份额,把房子给二弟吗?”刚刚走到调解室门口,记者就听到人民调解员栾鸾清脆的问话声。

“我……”

“你别说了,人家调解员讲这么多次,都说这么清楚了,还有什么不同意的?”大嫂没等大哥说话,抢先答了。

“行,只要她同意就行,我没什么可说的。”大哥低着头,摩挲着因常年劳作变得粗糙的双手。他的左手边坐着他的妻子,右手边是他的亲弟弟王冶(化名)。

王冶在兄妹5个中排行老二。5个人曾就房子继承问题达成过共识。但因为王冶长期与妻子分居,儿子跟妻子一起生活,几位亲人担心他未来无人赡养,迟迟不肯将房子让出。王冶一气之下将亲兄妹告上了法庭。

通州区法院立案庭法官在立案时发现,该案案情简单且双方均有调解意愿,于是迅速将案件导入调解程序。经过前期的几次电话沟通,这起纠纷在面对面调解当天就顺利解决,前后用时不到一周。

“调解员就是我们速裁团队的一分子,大家平时在一起办公,可以面对面商量。”通州区法院立案庭法官徐明祺说道。让人民调解员驻院工作并编入速裁团队,案件能调则调,不能调则迅速转入审判程序,加速案件的流转周期,这是通州区法院解决纠纷提质增效的法宝。2018年,该院多元调解和速裁结案3万件,速裁团队人均结案3333件,全院审判质效综合指数连续3年位居全市法院第一名。徐明祺调解速裁团队更是以结案6724件成为全市法院结案状元。

迥别于通州区法院的热闹场景,顺义区人民法院诉调对接中心有些“门可罗雀”。

2018年,顺义区法院用占员额10%的速裁法官审结了近40%的民事纠纷。今年4月25日,记者走进了这家法院的诉调对接中心大楼。高度的信息化建设让排队的长龙不见了,三三两两的当事人分散在诉调对接中心的不同地方,安静地处理完事情后,很快离去。他们利用智能材料收转柜、智能法官信箱、自助文书书写设备等诉服终端,轻松给法官留言、发视频、提交材料、下载诉讼文书模板、提交立案文书等,办理手续的速度很快,而且几乎无需工作人员介入。

但仅仅这些还远远不够。“之所以大量案件涌入法院,主要是民间自我修复能力没有得到激活,法院不能只坐堂问案,更要把化解纠纷、宣传法治的工作主动延伸到大门之外,让纠纷止于诉前。”朝阳区人民法院代院长龚浩鸣表示。法官工作站,是朝阳区法院延伸司法职能的触角。
4月29日,记者跟随朝阳区法院双桥人民法庭副庭长陈洁,来到位于朝阳北路的八里庄工作站。这里窗明几净,设备齐全,是在八里庄街道的通力配合下,2018年12月刚刚投入使用的办公地点。

“有时候调解不成的案件,法官巡回时就地开庭审理。今年一季度,我们法庭通过多元调解和速裁方式解决的案件数占到了民商事收案量的60%以上。”陈洁告诉记者。

多样化的诉调对接机制是北京法院的一大特点。在西城区人民法院,该院立足辖区内金融机构集中、金融纠纷多发的特点,与40多家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立对接关系,设立了金融纠纷行业调解工作室、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调解室,覆盖了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领域。房山区人民法院则结合其远郊区、民间纠纷多发的特点,与房山区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共同创立人民调解协议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派法官常驻调解中心,实现一站式司法确认。

机制创新

如今在北京法院,案件到法院后从直接给当事人开具立案通知书已然变成了先向当事人发放多元调解书。面对呈井喷式增长的收案量,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构建多元化解格局,成为北京法院缓解人案矛盾的重要举措。

顺义区法院院长李旭辉对此有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法院比作医院,那么开庭审案就像住院开刀。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大多数案件都属于“感冒发烧”,能“吃药”就不要“动刀”,多元化解纠纷就是将“小病看门诊”与“无病防未病”相结合,真正让老百姓在解决纠纷的同时得到实惠。

据了解,在北京市委领导、市政府支持下,北京法院推动将“多元调解+速裁”工作纳入《北京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三年规划(2018—2020年)》,调解员调解案件补贴经费由市财政拨款;“多元调解+速裁”也被纳入“平安北京”建设工作考核体系,有力调动了各区党委、政府的主动性;14家基层法院共计8.2万平方米的诉调对接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其中顺义区、怀柔区、昌平区法院的诉调对接中心已投入使用。

“一纸调解书远比一纸判决书来得更有人情味儿。”调解员王蔚深有感触地说,“如今调解程序对百姓解决纠纷的吸引力之强,我是感受很深的。我曾经也是一名法官,现在来到调解员队伍中。以前人们产生矛盾到了法院也不愿接受调解,就怕费半天工夫还得不到法律上的认可。现在,有法官不断地给百姓进行法治宣传,加之指导调解员规范调解,很多当事人主动上门要求调解确认,而不再执着于判决书。”

至2018年底,进驻北京法院的调解员达905名,其中常驻法院的有504名。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靳学军告诉记者,为进一步规范队伍,北京高院从制度上下手,出台《北京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北京法院立案阶段多元调解工作的规定》,明确全市法院多元调解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工作制度;制定《民事案件繁简分流和诉调对接工作流程》《特邀调解员调解工作规程》《速裁案件要素式审判若干规定》等工作规范,让诉前调解和速裁工作有据可依。北京高院还与市司法局共同制定《诉前人民调解员管理办法》,明确职责分工,实行定期考核,建立调解员培训机制。

此外,北京高院与市网信办、市住建委、市证监局、市知产局等行政机关进一步深化专项诉调对接机制,大力推进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物业、知识产权等类型化纠纷行业协会先行调解;探索律师调解试点,联合市司法局、市律协,选派393名资深律师、30名实习律师进驻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等6家试点法院,开展诉前调解工作。

“我们过去只在庭审中跟法官接触,很难了解法官的审理思路。现在通过做调解员,站在更中立的位置上梳理案情,对自身能力是一种提高。”朝阳区法院特邀调解员杜云峰律师如是说。

信息化为司法改革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为多元解纷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北京法院研发了“分调裁一体化平台”及“北京法院微诉讼”微信公众号及小程序,助力工作效率提升。

其中,“分调裁一体化平台”拥有智能立案分案、调解工作全程留痕、类型化案件裁判文书自动生成等功能。2018年,北京全市法院运用该平台甄别分流多元调解和速裁案件71720件,生成要素式裁判文书53158份。

“北京法院微诉讼”微信公众号及小程序可以为当事人提供网上立案、在线调解、费用试算工具、管辖指引、诉讼风险评估等多项服务。
今年3月12日,北京法院召开“多元调解+速裁”工作现场推进会,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效果,提出打造“四个一”工程的工作思路。

“我们要在全市法院建一套标准化的运行机制,由立案庭统一管理‘多元调解+速裁’工作,实现立案、多元调解、速裁与后端精细化审理的有机衔接和顺畅流转;建一支过硬的调解速裁队伍,全面推广调解员与速裁法官紧密配合的团队模式,实现调解力量与审判资源的优化整合;建一套好用的信息化系统,依托‘分调裁一体化平台’‘北京法院微诉讼’平台,不断提升‘多元调解+速裁’工作的智能化水平、司法便民水平及大数据分析运用水平;建一套完善的配套保障机制,建立与后端精审法官有区别的速裁法官考核机制,激励速裁法官多办案、办好案,同时加快基层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建设,实现一站式解纷机制全覆盖。”北京高院院长寇昉向记者作了详细而深入的介绍,“今年,我们将统筹推进、综合施策,实现诉讼前端解决60%民商事案件的目标,满足人民群众便捷高效、多元化解纠纷的司法需求。”

军令状已下,“枫桥经验”北京版如何全面升级,让我们拭目以待。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