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第十四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以“减轻灾害风险 守护美好家园”为主题的2022年北京市“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于当天上午10点,通过线上播出与公众在“云上”见面。
此次活动由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市地震局、市气象局、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市消防救援总队及大兴区人民政府等六家单位联合主办。以发生一场区域性地震灾害为活动场景,从认识灾害、减轻灾害、应急准备三个环节,设置地震安全体验、人防安全科普、救灾技能展示、急救包扎培训、灾区救助体验、次生灾害安全科普、消防安全体验和院士现场连线等内容,首次将“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科普与体验相结合”,着重强化应急科普知识输出,提高公众避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
其中,“认识灾害”环节设置了地震安全体验,通过移动式地震体验车,普及地震发生的原理、危害及抗震建筑的减震效果知识,以及面对地震发生时该如何科学逃生、躲避。
“减轻灾害”环节,设置了人防安全科普,通过科普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三类警报不同特点和识别方法,为公众能在重大自然灾害时,迅速准确的识别防空警报,迅速采取适当的疏散、掩蔽等应急防护措施,并指导市民在解除警报后,积极开展自救互救、恢复生产和生活;救灾技能展示,向公众详细讲解示范身体固定气囊、液压泵、液压扩张器、雷达生命探测仪等消防救援设备的正确使用;急救包扎培训,通过示范教授灾后创伤患者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基础紧急救护方法,让市民学习掌握如何包扎急救,提升市民自救互救技能。
“应急准备”环节,设置了灾区救助体验,介绍应急避难场所中救灾帐篷、救灾装备车辆、应急宣传车等装备的性能、功能,使市民了解在进入应急避难场所后,如何及时参与灾后的临时安置,增强应对灾后风险能力;次生灾害安全科普,通过便携式自动气象观测站的观测原理、特点和主要功能,提醒市民要密切关注地震灾害发生后的气象变化,科学开展现场救援、现场处置,避免产生次生灾害。
活动实景演示了燃气管道受到地震破坏后,如何及时发现破损燃气管道和进行快速封堵的处置办法,让更多市民掌握燃气隐患及时发现、及时处置的知识,尽可能减少地震灾后的燃气管道破坏引起的次生灾害,进一步提高公众的事故预防与避险能力;消防安全体验,进行“一警六员”消防基本技能实操实训演示,演示灭火器“灭真火”,消防栓“出真水”等灭火过程,培养广大的市民成为“见火不慌、抬手就灭”的准消防员;院士现场连线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介绍了韧性城市建设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让公众了解如何参与到超大城市防灾减灾活动当中。
当天,“5·12”防灾减灾日活动还在北京时间、“北京应急”官方微博、官方抖音号、国家应急广播央视频号、国家应急广播微博、北京交通广播(应急广播)、今日头条、爱奇艺和学习强国等平台播出,让广大市民在线观看学习,进一步推动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带动全社会共同关注应急安全体系化建设,加强全社会防灾减灾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