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直击两会 | 人大代表热议北京检察工作报告中的这些新理念
1月17日,北京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朱雅频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检察工作报告。报告全面总结了五年来首都检察工作成效,内容丰富,亮点纷呈。特别是报告通过一个个案例、一组组数据有力展示了北京检察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及市委、最高检落实要求,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职责的一系列新理念。理念一新天地宽!北京检察机关持续推动“思想力量”成为“检察力量”的硬核,也引发众多人大代表的关注和热议。本期“直击两会”将聚焦北京检察工作报告中的新理念,部分人大代表应邀作了精彩点评。
把握检察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在建党百年、党创建人民检察制度90周年,党中央首次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意见》),市委于同年12月正式印发本市《实施意见》。北京检察机关深刻把握中央《意见》是党中央着眼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在紧要处落的重要一“子”,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中的深化和落实,市委实施意见为全市各级党委引领各方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意见》要求上来提供了具体指引,也为充分释放检察制度蕴含的蓬勃生机与优势活力提供了重大机遇,强化“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意识,以贯彻中央《意见》及市委实施意见带动检察全局工作,提请建立和实施“1+N”配套落实制度体系,在统筹“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与“推进检察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在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结构要素功能,不遗余力推动首都检察事业发展取得新的进步。
代表说:
安雪晖
市人大代表,海淀区政协副主席(不驻会),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海淀区委主委,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检察机关积极把握事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深入系统谋划了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实施路径和重点任务,体现了立足新的时代方位前瞻性谋划、全局性部署、整体性推进检察工作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检察自觉,彰显了检察机关的政治性、人民性、法治性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履职担当,是在法律监督中突出首都意识、首善标准、首都特色的生动实践,为奋力推进新时代检察法律监督工作提供了“北京样板”。希望首都检察机关始终保持加强法律监督工作的战略定力,用足用好党中央专门赋予检察机关的系列政策制度,围绕首都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所期所盼不断彰显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持续交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履职答卷。
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
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是北京检察机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新时代人民群众内涵更丰富、标准更高的法治需求为牵引,落实市委“接诉即办”法治化要求和最高检“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部署的机制创新。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创新“大数据+检察监督”模式,依托与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和各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建立的合作机制,坚持数据共享、诉求共办、决策共商,今年以来,市检察院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交换涉及“四大检察”监督办案的各类数据信息87万余条,靶向涉法高频投诉问题开展销假销劣等27项“小专项”监督,有效发挥出了检察机关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结构性要素作用,为市民提供更为便捷、高效、优质的检察服务,是检察领域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做优接诉即办、做好未诉先办、做实主动治理的重大实践。
代表说:
施颖秀
市人大代表,北京市丰台区颐养康复养老照护中心院长,丰台区东铁匠营街道南方庄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北京赛我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群众利益无小事,接诉即办解民忧。北京检察机关打造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打通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与12309检察监督热线,也架起了检察机关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12345市民服务热线和12309 检察服务热线“一体派单、一体办理”,有效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基层群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检察速度和检察温度。希望北京检察机关在今后的工作中立足检察职能,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牵引,持续深化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成效,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高频问题开展溯源治理,推动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检察力量。
检察行权的监督属性
中央《意见》指出,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保障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司法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和司法机关,检察行权既有司法属性,又有监督属性,包括司法办案和监督办案。北京检察机关坚持把监督办案作为检察机关的基本履职方式和基本公共产品,以重大监督事项案件化办理推动检察监督由“办事模式”向“办案模式”转变,着力破解检察产品“供给不足”“结构失衡”等突出问题,从强化监督、规范监督、能动监督的紧要处着力,促进法律监督由虚向实、由软到硬转变。具体表现在,探索法律监督线索集约化管理,监督办案与司法办案的结构比趋向合理,依职权监督的能动性显著增强,通过办案指引、提出司法政策措施保障了检察权的规范运行。
代表说:
高子程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第十届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北京市律师协会会长,北京达达律师事务所律师
北京检察机关抓法律监督的思路清晰、举措务实,成效也十分显著。推动重大监督事项案件化办理,体现了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政治要求和法治要求,也是监督法治发展进步的历史必然。希望北京检察机关能够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继续走下去,持续推进检察监督的规范化、程序化、体系化、信息化建设。把监督真正当作办案来做,按照办案的流程,明确案由、立案标准、采用的证据标准等等,这样既有办案的“面子”,也有办案的“里子”,使监督由虚变实、由软变硬。我相信,检察机关法律监督道路会越走越实、越走越宽广。
释放数字检察监督效能
北京检察机关发挥“数字革命”能够牵引和带动新时代检察理念、方式、机制和实践创新的效能,以推动“业务数据化”向“数据业务化”转变,探索开辟检察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2022年以来,依托“25+N”项数据赋能检察工作布局,建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75项,在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交通、税务等部门鼎力支持下,朝阳、丰台、房山、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怀柔等区院试点带动应用成品油涉税数据模型,以最低成本的法治约谈方式,督促124家加油站主动补缴税款等1.5亿余元;应用危化品安全生产经营数据模型,协同公安机关查办黑加油点位31个、刑事立案31件,助力重点行业领域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东城院“幌子公司”监管治理数据模型,筛查利用“空壳公司”实施犯罪的市场主体130个,移送监管部门立案调查22家,已有11家被吊销营业执照;房山院虚假诉讼套取住房公积金数据模型、密云院网络赌博案件资金穿透、医保基金诈骗等数据模型应用效能逐步显现,大数据赋能检察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数字检察对监督线索发现、监督案件办理的贡献率首度达到27.1%和33.6%,数字检察实践呈现“一子落而全盘活”态势,成为驱动法律监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关键变量。
代表说:
胡志远
市人大代表,北京中科纳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检察机关积极察势乘势,把握战略主动,充分发挥“数字检察”对检察工作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发展的牵引力和带动力,围绕首都社会治理需求,检察人员主创研发的数据模型在不同领域、不同维度探索应用,“数字检察”在应用路径和实践成效上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释放出了新时代检察工作的蓬勃生机和优势活力,展现出首都检察机关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的魄力和能力。信息社会“数化万物,万物皆数”,正如在医学上应用新技术和大数据让诊断更精准、让治疗更个性化,相信在检察工作中以“数字检察”赋能也必将推动更加精准的监督、更加高效的社会治理。
超大城市溯源治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北京检察机关强化“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也要抓前端、治未病”意识,创新“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系统治理”履职方式,积极助力超大城市溯源治理。如,近两年“超市盗”案件的多发态势引起北京检察机关的关注。检察机关推进治罪与治理相结合,制定捕诉指引,规范执法标准,办好群众身边的每一件“小”案;向发案超市和行政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提出解决路径,汇聚司法、行政等多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助力从源头上降低发案率;充分运用大数据赋能,服务市域治理现代化;完善不起诉后半篇文章,“没完没了” 抓落实等一系列举措,有力将检察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2022年,北京全市检察机关受理的“超市盗”案件呈明显下降趋势。
代表说:
南海涛
市人大代表,市人民监督员,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高中语文研修员
今年我和几位代表共同提出“关于综合整治‘超市盗’案件多发问题的建议”,检察机关高度重视,专题专班研究部署,我和检察官共同开展专题研讨、共同参加北京卫视《向前一步》节目,充分感受到了检察机关为首都超大城市溯源治理付出的努力。检察机关通过一系列举措成功打通了从个案办理到类案监督再到系统治理的解决路径。在办好群众身边的每一件“小”案过程中,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让司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检察机关发现商超预防犯罪和防损标准等机制性漏洞并制发检察建议,服务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提升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和水平。“超市盗”溯源治理模式,可以说是检察机关融入首都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治理的生动实践,也是运用检察制度发挥社会治理效能的成功典范,期待检察机关为在法治轨道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