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您杨法官,多亏您开具的履行证明,银行贷款终于批下来了,我的企业得救了!”工作日一大早,海淀法院杨哲法官就收到了某小微企业法定代表人林某发来的感谢短信。
一家小微企业为何会感谢法官呢?事情还要从一起联营合同纠纷说起。
某通讯器材公司与某商品城公司签订联营合同,后双方发生纠纷诉至法院,法院判决商品城公司支付通讯器材公司租金、违约金共计70余万元。但在执行过程中该商品城公司却无财产可供执行,而后,通讯器材公司申请将商品城公司的三位股东追加为被执行人,法院裁定商品城公司的三名股东在抽逃出资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其中林某承担50000元。经法院查询,其他两名股东均无财产可供执行,林某在收到执行通知后向法院主动缴纳了50000元。
今年6月,法官接到林某的电话,他语气急迫地说,自己一直在做小本生意,受疫情影响企业经营困难,现在正在申请银行贷款,但银行审核时却发现自己之前有执行案件,信用资质很难审批通过。虽然他多次向银行解释已经交了相应案款,但银行仍没有审批,无奈之下,他只能向法院寻求帮助。经过综合考虑,执行法官认为,虽然本案没有完全履行完毕,不符合开具结案通知书的条件,但林某确实已经履行完毕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且在疫情期间,企业贷款若无法及时获批,可能影响复工复产,最终决定为林某开具《自动履行证明书》,帮助林某修复信用,这才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企业一旦被强制执行,就会产生不良征信记录,在融资信贷、招标投标、行政审批、市场准入等方面“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然而,对于有履行意愿、有履行可能的被执行人,海淀法院贯彻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开具《自动履行证明书》,一方面及时扫除信用障碍,帮助主动履行义务的企业走出困境,另一方面强化守信正面激励,引导企业主动守信守法,助力营造良好的营商法治环境。
除了信用修复,海淀法院结合辖区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多,创新活力强的特点,依托北京法院系统首家“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和“执行和解监管平台”,推出多项保企稳业措施,以“高效”“专业”“善意”的执行工作,为企业复工达产提速增效。
另外,海淀法院与北京市工商联合作,依托“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持续提高商事执行专业化水平。目前,工作室已成功调解涉民生执行案件百余件,实现保市场主体、帮扶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与保基本民生、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