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平安 > 基层治理

昔日的荒山野岭,今朝的世外桃源……北京山区的“村警”讲述“桃花源”的过往今昔

本站发表时间:[2023-03-17] 来源:正警事儿 作者:
  说起“桃花源”,你想到的是陶渊明笔下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之境?
  还是皮影动画《桃花源记》中的光影梦境?
  种种想象皆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答案,就在北京,就在北京公安民警的眼里,心里,与乡村共同走过的岁月里……
  黄山店村:守了20年,叶子红了!日子火了!
  唐代诗人杜牧曾作有《山行》一首:“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被传颂已久,这一句几乎没有人小时候没背过。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描写的,就是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坡峰岭秋日的美景。
  遗憾的是,上个世纪中叶一直到本世纪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坡峰岭却被周边群众戏称为“破破岭”。
  周口店镇黄山店村党支部书记张进刚回忆:“小时候,眼睛能看到的地方都是荒山,太穷了,太困难了。”
  那时的村屋全是依岭而建的石头房。“那些年,村屋漏风漏雨,村民们拿块板子修修补补,就那么凑合着过。”
  为了温饱,村民除了务农,只能去山里的“小煤窑”、矿石场打工。因为过度开采,植被被严重破坏,山体满目疮痍,“破破岭”有名有实。别说红叶了,绿树都没剩多少。
  虽是山区,但空气十分“重口”,充满煤灰和石尘,一到刮风天,风沙狂野得嘞!村民们平日里不敢晒浅色的衣服,因为一晒就喜提“灰褂子”。
  由于地处偏僻,全村上下只有一条狭窄的土泥小道,村民采买物资极其不便,以前的供销社职员只能扛着背篓“送货下乡”。
  这种不惧艰难、为人民服务的“红色背篓精神”,至今仍深深印刻在为这个村子“奔走”的人们身上,其中,就包括房山分局周口店派出所20年的老“村警”周景路。
  据周景路回忆,刚接片的时候,村子里的人口以老人、在村中租房的矿场务工者为主。邻里打架、村民与矿场务工人员间纠纷不断。过年期间,盗窃警情多发,煤烟中毒事件尤为突出。为此,周景路每天在山路上来来回回,不是忙着帮村民找失窃物品、调解纠纷,就是忙着挨家挨户进行防火、防煤烟中毒的安全宣传,赶上下雨下雪,一圈跑下来,总能从周景路身上蒯下来几斤泥。
  路不通,通讯也不畅。全村唯一的通讯设备是村委会的一部座机,村民遇到困难,只能到村委会打电话报警,或者直接走到几里外的派出所反映情况。路窄坡陡,警车只能开到山外,剩下的路,周景路只能爬上去。
  山区的房舍都依山而建,哪里有路引、哪里有什么门牌号,最开始,周景路总是会敲错家门,找错位置。
  周景路想,这哪成啊!他就利用一切时间,一遍遍翻山越岭,把辖区的各个村子摸熟,把周边的野路认准,出警时尽全力把警情处置妥善,把服务做细,把叮嘱说透。
  每次从村里出来,周景路看着这一片山,心里总是在想:什么时候村民的日子才能好起来?
  2009年,北京市政府出台“关停小煤窑、小矿山,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的政策,山上的矿场、石场退出了历史舞台,黄山店村转型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以坡峰岭为试点,恢复山貌,修建栈道,打造休闲旅游景区。
  然而,发展初期,部分村民并不支持,于是,周景路和村委会的工作人员,逐户开展思想动员,进行政策解读和耐心引导。
  随着“新农村”的发展,环境变好了,村庄变美了,村民变富了!曾经的石头房变成了一栋栋住宅小区。道路宽阔平整,人车通行顺畅;线上线下购物无忧。信号基站、网络线路铺设完备,村民再也不用跑到村委会打电话了;周景路的出警时间也从最初的半个小时以上,缩短至10分钟以内。
  周景路说:“如果你来坡峰岭逛一逛,就知道什么是现实版的‘童话森林’了。”
  黄山店村的“美貌”回来了,还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成为北京的“新时代桃花源”之一。
  变化的,还有周景路的工作内容。
  旅游旺季,游客们流连忘返于“红叶之海”,有的被美景吸引,忘了身边的孩子;有的专注于拍照,忘了一旁的背包。相关求助警情也变多了。周景路成了景区的“找孩子专业户”、“寻物达人”。为了保障游客的出行安全,他利用景区广播,开展安全提示和防火宣传,并对景区工作人员开展安全处突培训。
  旅游淡季,他主动与旅游公司对接,确保旅游方案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夏季汛期之前,加强对栈道设施的检修,排查安全隐患,制定应急方案。
  而曾经的“红色背篓精神”,在周景路心中的位置,始终未变。
  新农村的活力吸引着年轻人、外村人回村创业,村里办理身份证和迁移证的业务增多。为了让群众少跑山路、便于群众及时用证,周景路亲自“送证到家”,他说,“黄山店村以前的‘背篓’是‘送货下乡’,如今结合公安工作,我的‘背篓’是‘送证到家’,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去,就是我的新时代‘红色背篓精神’。”
  今年12月,周景路就要退休了,回首20年的“村警”岁月,他说自己很平凡,也没干过什么大事,却亲眼见证了黄山店村“变美”“变富”“变幸福”,就这一件事,让他觉得,这20年没白守,自己那些年爬过的山、吃过的苦,都值了!
  “现在,当孩子们再学起《山行》,就可以来这里,实地感受‘诗中有画’的自然美与诗词美了。”
  中榆树店村:“最美警察”守护“最美乡村”
  二年前,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中榆树店村曾是人们眼中的“首都北极乡”。十二年后,它成为了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最美乡村”。
  十二年前,刚入警的褚金宝被分到了距离市区117公里的北京“最北”派出所——汤河口派出所。去报到的路上,看着车外荒山遍野的苦寒之地,心怀“刑警梦”的褚金宝,心凉了大半。
  当年的中榆树店村,不能说是“一无所有”,但也“荒”得毫无存在感。村中是零散的土坯房,破旧不堪的墙垣挤在一起,马路窄得只能让单人通行。污水顺着路坡流下来,一到夏天,空气中总是弥漫着怪味。
  那时的村民依靠小规模的家畜养殖和山地耕作,维持微薄收入,若“老天爷”稍有“脾气”,当年的收成就得苦上一分。每周停在村口串卖的小货车,是村民们购买生活用品的唯一途径。
  “这哪里像北京啊?”那时的褚金宝,看着村民们的生活,心里泛着疼。
  而工作也和他之前的想象大相径庭。警情总是围着“人”与“自然”团团转。
  由于村路又窄又乱,一到下雪天,这家把雪扫到那家门旁边、这家的污水泼到的对面的家门口,村民们因此吵得面红耳赤;由于公共面积划分不清,村民因为占道和使用问题,引发长期不断的矛盾,邻里关系总是因“鸡毛蒜皮”被瞬间点燃。等待褚金宝的尽是枯燥琐碎的“家长里短”。
  每逢雨季,村中积水暴增,杂物堵塞河道,极易造成洪涝灾害。年年汛期,褚金宝都要与大自然“抢时间”,淌着没过膝盖的水,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哪里像是警察啊?”那时的褚金宝问自己。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怀柔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榆树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生产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的“四美”乡村。
  如今,再谈起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中榆树店村,人们想到的是生机盎然、层峦叠嶂的喇嘛沟原始森林公园,是充满诗意的白桦林,是远近闻名的“天然氧吧”,是可以看到“夜空中最亮的星”的主题民宿,是充满岁月积淀的满族乡历史文化。
  十二年里,褚金宝成了“大山的孩子”,他亲身经历了村容村貌越变越美,村民的日子日益幸福。家家户户的二层小楼拔地而起,村路南北直通,宽阔平坦,公共设施齐全,休闲文化公园里常常传来邻里间的欢声笑语。
  村民有了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褚金宝对公安工作有了更深的信念感和使命感,他的工作内容更加丰富了。
  随着旅游业兴起,每年的劳动节、端午节、国庆节假期,喇嘛沟森林公园景区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褚金宝和同事们要在步道的易堵路段,维护游览秩序。还要对登山步道进行隐患排查、登山路线指引,野外用火劝导,避免游客私自拓展登山路线,导致意外发生。
  期间,求助类警情升高,如游客因忘关车灯,导致电量耗尽,无法启动车辆,向民警求助。褚金宝据此与景区工作人员沟通,在景区山脚设置应急搭电装置和温馨提示,帮助游客解决此类问题。
  因为民宿业的火爆,曾经村民间的琐事纠纷,逐渐变为游客之间的扰民纠纷、游客与民宿经营者之间的消费纠纷。褚金宝为此专门组建民宿流管员,规范旅店管理培训,严格落实留宿管理和安全管理。不仅保障了群众的合法权益,更维护了村里来之不易的“新名片”。
  曾经让褚金宝困惑的两个问题,已有了笃定的答案。这里是北京,更是“新时代桃花源”。他是一名“村警”,更是“最美乡村”的见证者和守护者。
  十二年,“最美警察”褚金宝与村民共同见证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如今,这里不仅让慕名而来的游客们,流连忘返,也让“最美警察”安家扎根,继续他的守护使命,他将与村民们同呼吸,共相伴,奋力守好群众的幸福与希望。
  仙人洞村:三代“村警”守望“新生活”
  有着“昌平素食第一村”之称的昌平区十三陵镇仙人洞村,于2020年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每到节假日,民宅建筑群主题民宿住满游客,素食宴“一桌难求”,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同样感到欣慰的,还有经历了仙人洞村“从无到有、从清冷到热闹”的三代“村警”。
  昌平分局十三陵派出所民警郭成喜于2004年至2017年担任仙人洞村的社区民警,他说“以前的村子,白天清冷又破旧,晚上漆黑成一片。”。
  “清冷”是有原因的。村里穷,村民过着靠山吃山,靠地吃地的简朴生活。为了提高收入,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很多闲置的破旧村房。“漆黑”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村里条件艰苦,用电紧张,为了省电,只能晚上关灯停电。
  入冬后,村民们开始烧煤取暖,稍不注意,便会发生煤烟中毒事件和倾倒煤灰引起的邻里纠纷。入户消防安全检查和调解纠纷就成了郭成喜的“冬季必选课”,这工作不仅“费腿”,还很“费嘴”,一次次的入户,让他的执勤鞋上总是布满煤渣土灰,一次次的调解,让他的嘴唇干了又裂,裂了又干。
  2014年,仙人洞村以“慈孝、养生、和谐”的人文理念为基础,通过提升村容村貌,深耕本村素食文化和民宅建筑群,打造旅游产业。其中的一项工作就是将村中闲置的村居改造成特色民宿。
  为了推动民宿修建,郭成喜与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向村民开展思想动员,通过工作,得到了村民的支持,随后一户户民宿着手修建。
  在建设期间,郭成喜每周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及时排查隐患漏洞。郭成喜对民宿的验收十分苛刻,只要烟感报警器、线路设计、消防器材、安全通道等指标有一项不达标准,他一律拒绝验收。他深知,小小的民宿承载着村民们对未来的无限愿景,验收标准一点都不能松。
  2016年,村里第一家素食宴和试点民宿开始迎客,这是仙人洞村新生活的开始,同样也是仙人洞村社区民警工作的新“起点”。由于旅游业在村里进行局部试点,部分村民看到游客来到家门口,依然十分警惕,甚至报警反映“有陌生人进村了”。郭成喜苦笑不得,但是也十分理解,出警现场常常变成“政策解读小课堂”、“谈心引导茶话会”。随着郭成喜的一次次“苦口婆心”,和旅游红利为村民生活带来的变化,村民们逐渐适应,并主动维护旅游文化村的形象。
  2017年至2022年4月,房志波从郭成喜手中接过“接力棒”。此时素食宴和精品民宿已成一定规模,客流量上升,新的问题也在考验着房志波。
  客流量的增长,引发了停车难的问题。村中停车位数量有限,没地停的车只能停在村口马路上,停车纠纷的警情开始攀升。为此,作为兼任仙人洞村党支部副书记房志波一方面协调村委会,及时引导车辆停至村外的闲置空地,改善停车“急症”。另一方面,组建交通疏通小组,在村口和村中易堵路段维持交通秩序。相应的停车纠纷警情得到有效控制。
  如今,当选“最美乡村”的仙人洞村更具魅力,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现代化的乡村赫然眼前。曾经为用电发愁的小村子,如今用上了新能源,既环保,又管够。日益提升的生活环境,透着村民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曾经‘求富’的他们,如今有了更多对‘美’的要求。
  现在的社区民警张志浩说,“村里的大路旁摆放着装饰花卉,沿路壁墙上还有文化装饰画,白天出警从这路过,都有种逛画展的感觉。夜里,村里灯火通明,家家户户亮起的轮廓灯,就像一场‘乡村灯光秀’,别提多好看了。”
  周六日的旅游热开始升温,年轻人陆续回村经营民宿。张志浩的也忙碌了起来,他不是在去培训的路上,就是在去检查的路上。为了规范民宿旅店的安全经营,张志浩定期开展旅客登记系统的操作培训、紧急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置培训。同时,平日里加大对素食餐馆、民宿住宅的消防检查和安全宣传。
  日子变好了,村民们切身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硬道理,他们更加珍视来之不易的幸福,并在张志浩的宣传动员下,形成了警民一心的守护阵线。
  2023年春节,张志浩前往村中一处民宿处置纠纷警情。原来,游客要求民宿主提供烟花,民宿主根据张志浩前期开展消防安全宣传的提示,拒不提供烟花爆竹。这引起了游客的不满,双方随即发生争执。张志浩肯定了民宿主的做法,并对游客进行了批评教育,妥善处置了那次警情。后来,张志浩结合全民反诈app的推广和宣传,同步强化对广大游客的消防安全教育。
  曾经的清冷小村,聚满了“人气”和“财气”,三代“村警”的警察故事,写满小村庄一路向荣的蜕变历程。
  无论是20年如一日的“守村人”,无论是在12年拼搏中探寻坚守真谛的“最美警察”,无论是陪伴村民逐步过上好日子的三代“村警”,他们始终在群众身边,携手并肩,共同见证了北京美丽乡村的重生之路。
  他们是这场“乡村变美实录”的记录者和参与者,用坚守与担当,诉说着北京公安民警守护“新时代桃花源”的时代使命。
  春风徐徐,天蓝水清
  沐阳踏青正当时
  是时候奔赴一场春天的浪漫“约会”
  北京公安民警
  在最美乡村等着你!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