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志是中国的优良传统,中华文明之所以5千年延绵不断,与历代前贤坚持修志有重要关系。上世纪80-90年代,新中国兴起了第一轮修志工作热潮。我有幸参与了这一伟大的文化工程。
改革开放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30多年,新中国的历史资料急需抢救,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急待总结,于是国家决定组织力量编篆一套《当代中国丛书》。1984年,北京市启动《当代中国的北京》编辑工作。1986年,我被单位指派成为《当代中国的北京》政法编辑组的成员。1990年,我又参加司法部组织的《当代中国的监狱》编写工作,负责中国监狱北京篇的编写。《当代中国的北京》于1989年出版。《当代中国的监狱》于1997年出版。出版时更名为《当代中国监狱概览》。1997年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邀请我写点专项材料。当时,政协系统也在抢救历史资料,向我提出了约稿意见,我应约先后撰写了《潘汉年在团河农场》《解放初期北京市的改造战犯工作》《劳改农场的建立与撤销》,分别发表在《北京文史资料》第57辑、第58辑、第59辑上。通过以上这些材料的撰写,使我掌握了一定的资料,提高了写作水平,为我参加修志工作练了兵,打了基础,作了准备。
1998年,我被聘担任北京《监狱.劳教志》副主编。志书不是一般的文章,它是一部传世的宏篇巨著。当时由北京市监狱管理局主持编篆的《监狱.劳教志》是全部北京志35卷107册154部志书中的一部。属政法卷5部志书之一。正式名称为《北京志政法卷<监狱.劳教志>》。它的特点是权威性、历史性、地域性、资料性。权威性在于编篆工作由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专家撰写。历史性要求自北京地区有监狱以来都要记述,纵不断线,横不缺项。地域性要打破管辖单位的限制,记述范围不局限于北京市,凡北京地域内的所有监狱都要记述。资料性要保证资料翔实,记述全面,所有资料要真实可靠。这些要求增加了撰写的难度。关于专家撰写,当时曾有议论。参加撰写的人员没有高等学历、高深理论、高级职称,都是离退休的业务骨干,原来的科长、处长、监狱长等等。过去从事什么工作就撰写什么专项。这属不属于专家?市地方志办公室、中国政法大学的资深学者们认为,这些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的写作水平,虽然没有高等学历、高级职称,但有实际水平,应该是专家。
要编纂一部高质量的志书,仅凭丰富的实践经验远远不够。尤其是我作为副主编,平时要指导撰稿人的撰写,最后要负责统稿,还要亲自撰写概述、后记。要保证志稿符合验收标准,做到观点正确,体例完备,资料翔实,特点鲜明,行文规范。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按时交出一份合格的志稿,我和全体撰稿人员首先是学习和培训。学习《修志文件汇编》中的有关规定。重点是学习《北京志编篆实施方案》《北京志书写规范》。还请专家学者讲课。我把修志的过程当作学习的过程,除学习修志知识外,还学习监狱学方面的知识,学习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刑法史》《中国监狱史》《监狱学总论》《中国劳改学大辞典》《提审备考》等。平时遇到问题,随时请示领导;向市地方志办公室、司法部、中国政法大学的专家们请教。通过修志,使我提高了监狱学方面的知识和学术修养。
当撰稿人写出初稿,如何进行修改,成了我的主要任务。作为副主编,我要认真审稿,对每篇志稿提出修改意见。召开评审会,听取各方面的评议。经过多次修改、评审,最后由我统稿。撰稿人共有11位,每个人的写作水平,行文风格都不一样。我要审查内容,调整结构,修改文字,形成统一的风格,符合验收标准。因此,统稿时期成为整个修志过程的冲刺阶段、决战阶段。经过半年多的奋战,终于交出了完整的志稿。再经过征求历届老领导、业务部门,有关专家的意见,送编委会审查,报北京市地方志编篆委员会终审。《北京志政法卷<监狱.劳教志>》于2006年10月正式出版,向国内外发行,全书509页,62万3千字,图文并茂。
《监狱.劳教志》启动编修时,处于全市修志工作的落后状态。经过我们全体修志人员的努力,较好的完成了任务。市地方志办公室对我们志书的编篆进度和质量都比较满意,多次给予鼓励和好评。2005年,北京市地方志编篆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人事局授予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北京市地方志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授予我“北京市地方志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这次修志过后,我又于2008年受聘担任北京市监狱修志工作的顾问,参与《北京市监狱志》的编修工作。《北京市监狱志》于2017年出版。全书437页,60余万字。在这期间,我受北京市劳教局的委托,审阅了《北京市双河劳教所(农场)志》送审稿,提出修改意见。《北京市双河劳教所(农场)志》于2010年出版,全书517页,68万字。
我本是只有初中学历的普通的国家公务员,没想到能参加国家修志这样伟大的文化工程,并且获得奖励。即为祖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微薄力量,又充实了我的退休生活,深感荣幸和自豪。
(作者:闫鹏 北京市监狱(戒毒)管理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