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司法为民

对抗新型毒品的独门秘诀,这个女警如何做到“亚洲最好”?(图)

本站发表时间:[2019-03-27]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于平平

  中秋佳节是与亲人团圆的时刻,是一家人围坐一起享受浪漫的日子,但就有这样的人,在团圆的日子放弃和家人的欢聚,与戒毒人员共度中秋,共诉感恩。她就是北京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副所长朱志伟,她用专业的治疗和人性的关怀帮助戒毒人员摆脱毒瘾,重获新生。

  誓与新型毒品斗争到底

  朱志伟,1992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医学院精神与神经医学专业,1999年开始从警生涯,成为北京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的一名警察医生。她穿上警服时,正是“摇头丸”“冰毒”等一批新型毒品粉墨登台之际,人们对这类毒品处于认知模糊、警惕性不强的阶段,很多年轻人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就此深陷毒瘾。

  朱志伟深知,和传统毒品相比,新型毒品制造成本低廉,更容易形成泛滥。而且,由于吸食后能带来所谓的快感,所以更易麻痹人们对其危害的认知。但这种“快感”,带来的是永远无法恢复的神经损伤,吸食者不仅会丧失多项生理机能,还会发展成抑郁症、精神分裂等严重精神疾病。看着一个个原本健康的身体被毒品摧毁,朱志伟说:“不管毒品如何升级换代,我们都必须尽全力探索出新的戒毒手段,给受害者以希望!”

  自此,朱志伟开始全力投入到新型毒品戒毒矫治的漫漫求索之中。19年间,她参考国际上的成熟经验,创新了一整套强制隔离戒毒所独有的新型毒品戒毒模式与系统治疗方法,被国际禁毒署誉为“亚洲最好”。为解决女性新型毒品吸食者严重的情绪障碍问题,她将刚刚兴起的音乐治疗技术融入整体治疗方案,创建了“打击乐治疗女性苯丙胺依赖者”的治疗新方法,对吸毒人员强迫、抑郁和焦虑症状有显著改善。

  为帮助戒毒人员重新认知自我,她与有关单位合作,建立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载体的认知治疗手段和整套软件评估系统,为后期戒毒方案设计提供了较高准确度的病理及精神状况依据。这期间,她还在国家级杂志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并于2012年获得“北京优秀中青年医师”荣誉称号,这是属于北京市医师的最高荣誉。

  全心救治每位吸毒者的心灵

  戒毒人员小月(化名)今年22岁,本是艺术学院的高材生。然而,从第一次喝下加入“冰毒”的饮料后她便再难自拔,最终被送到了戒毒所。

  入所时,面对民警,小月沉默不语。回到戒室后,她在所里发的笔记本上画满眼睛、刀和各种狂乱的语句。不久,小月突然在戒室内独自发笑,然后突然朝门一头撞去。有人认为,她是想通过自残达到出所治疗的目的,但朱志伟却通过再三分析她的表现,结合她离奇的绘画作品,判断这是冰毒造成的精神症状。经过会诊,果然,小月当天产生了幻觉,听到有人呼唤她,所以才不顾一切地撞门。

  朱志伟给小月进行了检查,发现她的恐怖、敌对、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十分严重。要帮助小月,就必须帮她找到真实的心理需求,再调动她的内部自我激励因素去重建认知与生活理念。通过生活照料和日常交流,朱志伟了解到小月的生母在小月13岁时因故离世,随后其生父再娶,组成新的家庭。小月对生母有着极深的感情,而母亲离世与父亲再娶,对她造成了巨大打击。上大学后,小月很少回家。后来在社会上偶遇一位中年男性,由于其手机号码中包含了小月和其生母生日的对应数字,小月便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依赖,认为该人才是自己的生父。朱志伟分析,年轻的小月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令她强烈的情感需求始终未能得到有效满足。所以,要彻底消除小月的毒瘾,必须要让她与生父恢复感情。

  朱志伟的治疗方案得到了单位领导的支持,在戒毒所的安排下,小月的生父来所看望小月,把长久以来对女儿的亏欠与关怀当面表达,并表示会一直陪伴她戒除毒瘾。探视结束后,小月扑进朱志伟的怀里放声大哭。随后,她积极配合治疗,还写下了长达十页的戒毒感言。她写道:在我被毒品折磨失去尊严的时候,是民警拯救了我的躯体和灵魂。唯有永远拒绝毒品,才能报答我今生的恩人。

  不断尝试 帮助吸毒人员戒除心瘾

  在如何帮助吸毒人员戒除心瘾的探索上,朱志伟进行了无数尝试。从最早的向日葵治疗社区、向日葵阳光社区、致远号康复社区,到如今赫赫有名的橄榄叶心理工作室、禁毒教育展厅、橄榄叶禁毒文化广场,朱志伟不仅参与各项创建工作、定期开展会诊与回访,还利用闲暇时间为戒毒人员创作上百首诗歌、散文和歌曲,为他们填补精神的空白。她说,虽然毒瘾扰乱认知、摧残机体、改变性格,但人性中的善与爱、责任与关怀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如何激发正能量,寻求找到改变的动机,才是一切治疗的目标。

  如今,除了日常工作,朱志伟还经常去电视台和禁毒教育高校联盟宣讲禁毒知识、开展专业培训,为全民禁毒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她说: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而来,她的使命就是和全社会一道,帮助那些在毒海中挣扎的魂灵破茧成蝶、涅槃重生!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段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