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推荐列表

最高法亮“成绩单”:全国法院7年半受理民事案件9202万件

本站发表时间:[2020-10-16] 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 作者:蒲晓磊
  2013年至2020年6月,全国法院受理民事案件9202万件,审结8920.3万件。制定民事司法解释71件,发布民事指导性案例67个,完成中央部署和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民事司法相关改革任务25项。
  10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加强民事审判工作依法服务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情况的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作报告时,列出了法院在加强民事审判工作方面的“成绩单”。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民事审判工作呈现出案件增长快、新型案件多、审理难度大、涉及利益广的新特点。
  周强说,正是基于民事审判这些特点,近年来,人民法院积极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完善破产审判制度机制,攻坚“基本解决执行难”,深化家事审判等改革,加快建设智慧法院,努力锻造过硬民事审判队伍。立足司法职能促进解决国家治理的难点、经济循环的堵点、民生保障的痛点,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国法院网上立案506万件
  疫情期间,全国法院充分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办理案件、化解纠纷,努力克服疫情对审判执行工作带来的严重不利影响。2月3日以来,全国法院网上立案506万件、网上开庭66万次、网上调解234万次,电子送达1432万次,实现了“审判执行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
  依法审理侵害狼牙山五壮士、方志敏、邱少云、董存瑞、黄继光等英烈权益案件,对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行为,严肃追究法律责任,狠刹历史虚无主义歪风;审理“朱振彪追赶交通肇事逃逸者案”“医生电梯内劝阻吸烟案”,让维护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受到鼓励……报告用多个案例,展示了法院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成果。
  服务保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打好三大攻坚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民事权益保护;促进和谐家庭建设;构建便民高效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深化民事领域司法体制改革;认真做好民法典配合编纂和贯彻实施工作……报告从十个方面,介绍了民事审判服务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案件数量多导致审判压力大
  报告指出,民事审判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民事案件数量长期高位运行导致审判压力较大。民事案件基数庞大,总体仍呈增长趋势,给审判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一些法院人案矛盾仍然突出,部分法官办案数量居高不下、常年超负荷工作,审判质量、效率和效果存在隐患。
  民事审判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有的法院大局意识不强,对民事审判功能认识不到位,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思路不多、力度不够。
  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任务存在落实不到位情况。有的地方在人员工资、职务序列、员额与编制动态调整、职业保障等方面,尚未实现协同配套、有序衔接。审判辅助队伍稳定性不足。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需要深入推进。一些法院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能力有待提高,社会解纷力量的专业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各类专业调解委员会力量配备不均衡。多元解纷工作存在制度供给不足、经费保障不足、市场化纠纷化解组织培育力度不够等困难。
  民事审判队伍建设存在差距。少数法官政治意识不强,机械司法、就案办案,案件办理效果不佳。一些法官理念观念、知识结构没有跟上新时代,对新情况新问题缺乏研究,办理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的水平较低。
  建议对无人驾驶等作出规定
  针对当前民事审判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报告提出以下建议:
  完善相关立法。修改完善民法典相关法律,为贯彻实施好民法典提供法律保障。制定多元纠纷化解机制促进法,适时修改民事诉讼法,为多元纠纷化解、繁简分流改革提供法律依据。对伴随科技发展出现的胚胎法律地位、数据权利、无人驾驶、机器人创作著作权归属、数字货币等新问题作出立法规定。推动建立再审申请案件收费或者预收费制度,发挥诉讼收费制度的杠杆调节作用。推动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完善企业破产法,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加大对民事审判的保障力度。对民事审判任务较重的法院,以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法院,推动在人员、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更多关心支持,稳定基层民事审判队伍。
  加强对民事审判工作的监督,推动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听取民事审判工作情况报告,对民法典、民事诉讼法实施情况开展专项监督,推动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公正司法。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丁彧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