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推荐区

中国古代判词考

本站发表时间:[2020-10-21] 来源:北京法院网 作者:李双
  “判”,《说文解字》释为“分也”,而“分”,释为“别也”。“判”即区分、辨别之意,在审理讼狱中使用,引申为辨别是非、决断纷争的意思。“判词”即断案之语,也称为“判”、“判语”、“判牍”。“判决书”的称谓至清末方才形成。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判词,是西周晚期夷厉时期的亻朕?F铭文,该铭文共百余字,记载了一桩奴隶买卖纠纷的经过,判案依据为当时的刑典,内容包括罪名认定和处理结果,该铭文已经具备判词的雏形。判词发展到唐代,达到成熟和兴盛的时期。
  从两汉的比附定罪、春秋决狱到唐代以事实、律例为据制判,从唐代的“语必骈俪、文必四六”到明清的“简当为贵”,直至民国时期形成“主文-事实-理由”的三段论格式,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判词风格不一,而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判词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一、严肃审慎的制判态度
  唐律对判词的制作有严格的规定,官吏制作判词“皆须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而明代张四维在《刻清明集序》中描写官吏制作判词的态度,“用法权衡,真锱铢必慎哉!”表明制作判词应当十分慎重,反复推敲,达到下笔如铸、一字千金的效果。同时,古代优秀官吏还注重总结制判经验,清代的王又槐在《办案要略》中从分辨善恶、透彻说理、语言运用、情理法结合等方面论述了判词的制作方法,“要能揣度人情物理,觉察奸刁诈伪,明大义、谙律例。笔简而赅,文明而顺”,并且判词应对“不准缘由批驳透彻,指摘恰当,庶民心畏惧服,如梦方醒,可免上控”。
  二、情理交融的写作方式
  古代优秀的官吏不仅通晓律例,还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文学修养。自汉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法律内容中,对听讼断狱有很大影响。两汉时期,不少疑难案件均把《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审判依据,这就要求司法官员熟读经法、深谙礼义。
  例如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记载的“拾道旁弃儿养以为子”案。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养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赢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诏不当罪”。该判词引《诗经》、《春秋》等经典作为说理素材,以螟蛉、蜾赢比喻甲、乙虽无血缘关系,但甲将乙作为义子抚育多年的事实。古人认为蜾赢不产子,捕捉螟蛉喂养为子,虫豸尚且如此,更何况父子深情呢。这样的引用无形中增强了判词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而根据儒家经典《春秋》推崇的“亲亲”思想,“父为子隐”符合《春秋》之义,由此推导出“甲宜匿乙,诏不当罪”的结论。
  清代名吏陆稼书审理兄弟争产一案,判词首句即渲染兄弟手足之情,“夫同气同声,莫如兄弟,而乃竟以身外之财产,伤骨肉之至情,其愚真不可及也。”最终判决“所有产业,统归长兄管理,弟则助其不及,扶其不足”。体现了官吏意欲彻底平息争端,除依法裁断外,还要以情感化的断案思想。
  三、劝谕告诫的说理特点
  清代钟洋曾论述审理诉讼的诸项原则,其中原则之七为“审毕宜加劝谕也”,反映了古代判词延伸说理,劝之以善的特点。例如清代陆稼书审理的汪舒两姓争夺墓地一案,判决讼争墓地永作汪舒两姓公有后,在判词的结尾对双方进行劝诫:“身体肤发,受之父母,奈何常相斗,以贻祖先优。尔两姓笃厚孝道者,何于此独未计及乎?其各平心反思,释尔争,解尔怨,毋相争夺,各自安分。本县一番苦心,谆谆告诫,尔两姓其永念焉。全案消释,具结永存。此判”。判词字里行间,流露出官吏深厚的爱民之情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良苦用心。也体现出我国自古即重视文明礼仪、长幼之序、睦邻友好的优秀传统。
  四、“文理优长”的修辞技巧
  唐代“以判为贵”,把“明法”作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将“词美”、“文理优长”与否视为评价判词优劣的标准,并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因素。古代判词皆采用文言,注重修辞技巧,往往惜墨如金,言简意赅,生动传神。《龙筋凤髓判•卷二•国子监》中记载的科举考试案,采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如“太学生刘仁范等省试落地,挝鼓申诉,冷试卯时付问头,酉时收策试。日晚付头不尽,经业更请重试,壹付法不伏”。判决理由是判词的灵魂所在。古代判词为论法、析理、言情,常常引用名言警句,如《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十二中的一段判词:“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圣贤之以意,善欲天下之人,各安其分,各至其所,以无相夺伦而已,否则位卑而言高,其不陷于罪者几希”。
  在中国古代行政兼理司法的体制下,优秀官吏的脱颖而出具有偶然性,其判词的写作不拘一格,明断曲直更多依靠个人智慧和魅力。而在崇尚民主与法治的今天,法官作为职业共同体,撰写判决书更应汲取古代判词精华,使判决书成为传承传统文化、宣扬法治理念、促进社会和谐的阵地之一。其文采精华,简洁明快,令人如沐春风,见之忘俗。其辨法析理,谆谆劝诫,令人醍醐灌顶,心悦诚服。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丁彧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