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苑

【散文】家乡的桥

本站发表时间:[2020-11-27] 来源:北京法院网 作者:王德林
  我来自山东临沂的一个小镇,小镇的名字颇有诗意,叫做九曲镇——形容的是横亘在我们小镇和临沂城中间的滔滔沂河。
  在我只有几岁的时候,从我们小镇去城区只有一座桥。桥上没有护栏,简单地铺着一排排石板,石板间的缝隙很大,如果自行车轮陷进去很容易摔的人仰马翻,不走运的还会掉到河里。我的爸妈年轻时都有骑车掉下去的经历,万幸的是当时河水不太深。我小的时候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常常提心吊胆。后来这座桥终于不堪重负,在一场暴雨后垮掉了,我们去城区只能绕道很远,或者坐船过河。我爸有时会感叹,河东河西只隔了一条河,发展的差距却至少有十年。有一条宽敞的大桥连接河东河西,成了我们小镇人们魂牵梦萦的心愿。
  在河的两边,人们为了防洪筑起近十米高的河堰,用来防止洪水泛滥,河堰上经过简单修整,就成了一条沿河的路,人们可以在上边通行。小路很窄,又高低不平,连两辆自行车相向而行都很困难,但却是人们去城区走亲访友的交通要道。小时候,我常走在这条路上去我大姨家。河堰坡上是各种杂草和灌木丛,一不留神摔下去,那滋味可不好受。
  改革的春风在沂蒙大地掀起了波澜,人民的生活富裕了,钱包鼓起来了。到我读小学的时候,镇上的人们都踊跃集资,在原来老桥的位置上终于建起了一座新桥,取名叫做“九曲沂河大桥”。这座新桥与它的前辈截然不同,几十米宽的桥面容得下双向两车道,各种车辆都可以在桥上驰骋,城区和镇上也开通了公交车,联系日益紧密起来。桥两边是大理石的汉白玉护栏,行人也可以在人行道上行走,看脚下河水奔流不息,就像我们为了更好的明天在奋力的前进。我笑着对我爸说,这下应该不用担心掉到河里了。我高中就读于城区的学校,因为有了新修的大桥,我的上学路格外顺畅。
  后来我去外地读大学,每年只能回家几次,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每次回来家乡都有新变化。在沂河两岸,修建起了滨河大道。有一天我放假回家,来到滨河大道边,看到从一侧上大道的路有很多种,有马路式的,各种车辆可直接开过;有楼梯式的,供游人拾级而上;骑着自行车走哪条都可以。我没有一下子走上去,而是被坡上的绿化带吸引住了,宽阔的坡上精心种植着各种绿色职务,从底往上是塔松、翠竹、百日红……像进了苏州园林寻奇探宝,且有移步换景之妙。过了斜坡,登上大道,看到路灯别具一格地在路旁高高矗立,一高一低构成一道美景。三十米宽的大道上行驶着各种车辆,那路面远远望去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在上面走着,让人心旷神怡。
  到了晚上时候,以前荒凉的河边现在热闹非凡,滨河大道旁建起成片的广场、绿地和游乐场,市民们都会在河边散步,孩子们欢声笑语,老人们也神采奕奕的跳起各种舞蹈。而河上也架起了好几座大桥,大桥上的灯光五彩斑斓,与河面上的倒影交相辉映,好像置身光与美的世界里。河边高高耸立的电视塔,塔尖指向天空,就像我们美好的生活,不断朝上发展。
  如今我在北京上班,告别了家乡,但家乡却从未与我远离。家乡的亲人时时牵挂着我,家乡的好消息也经常传到我耳边。有时看到照片里的家乡,甚至会认不出了,家乡的发展实在太快了。原先一片片的荒地上,四通八达的公路连接南北,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各类高新产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在我的家乡临沂结出累累硕果。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我在现代繁华又古朴典雅的首都北京,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看到祖国繁荣昌盛,看到全国人民热情饱满的奋斗,我的心灵被深深的震撼了。我感到我自己不再渺小,也成了这时代洪流中的一分子,可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此刻的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路上坚定的走着。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丁彧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