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17年专题 > 北京法院少年法庭30年 > 新闻速递

少年法庭现身说法 教大家如何为人父母

本站发表时间:[2017-09-22] 来源:未来网 作者:廖瑾

没有模版,没有借鉴,摸着石头,自己开路。自1987年成立首批少年法庭以来,北京法院少年法庭工作已经走过了三十个春秋。这30年,北京少年法庭摸索过河,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开拓之路、领航之路。

22日,北京法院少年法庭创新事例发布会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安凤德表示:“三十年来,少年法庭不断摸索前行,积累了一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可传播的宝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北京特点的少年审判工作之路。少年司法的创新,是一个国家法治进步和司法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司法人权保障的重要体现,做好少年司法创新工作,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二三四”亲情教育法 母亲一席话孩儿两行泪

未来网记者了解到,北京法院少年法庭从事例的真实性、创新性、典型性、实效性等角度,经过认真的形式审查、实质评审,最终确定评选出10件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制度创新事例并予以发布。

它们分别是:市高级法院未成年人司法救助基金制度、一中院未成年犯减刑假释“三步法”工作机制、东城法院探索微电影普法新形式、朝阳法院“亲情教育”工作模式、海淀法院“亲职教育”工作制度、石景山法院“青春护航”帮教基地、门头沟法院未成年人家事审判特色工作机制、房山法院“法制校本课”、通州法院法制宣传教育“三部曲”、昌平法院“驻校法官工作室”。

其中,朝阳法院代表在介绍其工作模式时表示,之所以定焦亲情,是因为亲情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朝阳法院针对未成年被告人的身心特点推出了“一二三四”亲情教育工作模式。其中一代表布置一个场所--亲情室,该房间以柔和的光线、淡雅的色彩,加之法官亲笔书写的名言警句、亲手绘制的漫画等,营造出“家”的温暖。二代表抓好两个环节,即庭审教育环节重在法治教育,宣判教育环节重在鼓励和帮教。

他提到,在一次庭审中,法官考虑到被告人母亲是一名教师,于是特意在教师节当日开庭。当天,母亲的一席话加之特殊节日氛围柔软了被告人的心灵,落泪不断。

另外,三代表要调动三类人员,即法官、公诉人、监护人、辩护人或被害人从鸽子角度角色对被告人进行教育,形成合力。四是运用四种方法,如“消除顾虑法”、“亲情传递法”、“特殊节日法”等。

海淀法院亲职教育 教父母如何做父母

而海淀法院则将目光聚焦到父母身上,期望通过亲职教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我们在长期审判实践中发现,‘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根据我院调查,未成年犯的家庭成长环境较差,57.9%的少年来自于单亲、继亲或婚姻动荡家庭,其中半数以上少年曾脱离监护单独居住;家庭教育方式方面,48%的家庭以溺爱、放任为主,另有23%的家庭以打骂体罚为主。“海淀法院代表发言时指出,据研究,人的大部分重要心理发展环节在6岁以前便已完成,而6岁以前心理形成的主导因素就是家庭。由此可见,犯罪问题与家庭教育最为密切,问题少年大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

根据调查结果和研究报告,海淀法院少年法庭从2013年初开始,带领近20余名未成年被告人的家长回访看守所,举行亲情座谈会。当年8月,海淀法院再次开展“亲职教育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为多个社区和学校的未成年人家长进行预防性亲职教育,惠及近4000名家长。

海淀法院代表恳切建议:确定亲职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为家长提供接受预防性亲职教育的途径;引入强制性亲职教育制度,让问题少年的家长为其教养不当,承担必要的法律责任。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10个创新事例不仅具有创新性,还具有典型性和推广价值。“将儿童福利理念与工作方法融入少年法庭工作,让司法不再冰冷,而是充满人性的关怀,这是10个创新事例的共同底色,也是30年来北京法院少年法庭制度创新的不竭动力。“安凤德总结到。


[供稿单位:未来网]   [责任编辑:李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