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17年专题 > 首都志愿者爱心服务在行动 > 暖心故事

社区志愿者巡逻队:“为了大伙儿安居乐业”

本站发表时间:[2017-12-11]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2017年12月11日讯,在大兴区兴丰街道富强南里社区,有一支已经组建多年的志愿者巡逻队。二十多位年近古稀的大爷大妈,不分冬夏、风雨无阻地守护着社区治安,更热心于街坊邻里间的互帮互助。

治安防卫

每日上下午巡逻

坚守十四载春秋

身穿统一配发的深蓝色棉服,左臂戴上“治安巡逻志愿者”袖标,再加一顶红色小帽,就是兴丰街道富强南里社区老年志愿巡逻队成员冬日上岗的标准“行头”。如今屋外寒风凛冽,但队员们每天上下午两个时段的巡逻依然雷打不动,而这已经是他们坚守的第14个春秋。

“就是为了大伙儿能安居乐业!”巡逻队核心人物,83岁高龄的华振清爽朗地笑。她回忆,巡逻队的成立要追溯到2003年“非典”期间,她和院里其他老伙伴商量,自愿组建了一支队伍,每天在楼前楼后巡视,掌握情况及时上报。

72岁的陈东平是首批加入队伍的“元老”,那会儿她已经退休了,家里又走得开,想着自己是党员,愿意多干点儿。“我们院退休前都是一个单位的,彼此认识,就都凑到一块儿了。最多的时候,巡逻队有三四十人呢!”

“非典”之后队伍没有解散,转为日常巡逻。这对拥有25栋居民楼,3800多人的社区而言很有必要。华振清坦言,富强南里是典型的老旧小区,以前治安不是特别好,溜门撬锁事件时有发生。“自行车丢得最多!居民晾在屋外的衣服、床单等等,也经常丢失。”

“小贩进来卖鸡蛋卖米,给100元说找不开,调来调去换成假钱,很多居民上当受骗。”68岁的巡逻队员王绍凤气愤地补充,卖米的甚至来过她家里,跟老母亲说大米便宜,让买点儿。“拿一张钱说不行,换了一张又说不行,连换三张都是假钱。”

正式运行后,队员们分析,小区比较偏远,老年人多,必须严加管理。巡逻队分成4个班次,保证院里每个门都有专人看管,每天上下午各三个小时动态巡逻。小商小贩不让进,还要随时留心、提醒居民们的安全隐患,任务十分繁杂。

曾有小商小贩给队员们装菜装水果“贿赂”,被大伙儿拒绝,气不过的就指着带头人华振清骂“老不死”、“老白毛”……华振清不气不恼,反而更加坚定,“也不是说断人家财路,他们不去别的小区,就来我们这儿,可小区里有卖菜卖水果的地方,我们就想必须得管下去。”在街道居委会的支持下,队员们日复一日地努力着,小区秩序逐渐好转,居民也纷纷点赞,“说我们真的是管对了!”

此外,队员们还凭借细致的观察帮警方破过案。王绍凤回忆,几年前一次巡逻中,发现院里停了一台不是小区住户的车。“觉得很奇怪,昨天停了一天,怎么今天还在这儿?”马上跟片警汇报,一查发现这是辆偷来的车,在大北边丢失,放在了小区里,这一经历让队员们干劲更足了。

邻里互助

掌握楼门动态

群众随叫随到

伴随巡逻队不断发展,“业务范围”也愈加广泛。除了保障治安外,“关心群众做好事”,也凝聚在队员们的日常点滴中。

“帮忙的事儿太多了,隔三差五就有,都数不过来。”华振清扳着手指,略带自豪地“盘点”着--

有年轻人在市里上班,租住到我们这个单元,找到我说‘奶奶,我工作太忙,您能不能帮我买点水买点电?’我就说可以可以,很高兴地帮他去买。

我们这儿的房子都四十多年了,经常有人屋里漏水。有的是新住户,有的岁数大了走不动,就会跟我说,我赶快替他们找人来修。

一次半夜11点多,单元里的住户来敲我家门,说钥匙丢了找不到,换锁的也不给换。我就把戴袖标的衣服穿上了,跟人家说给换吧,我来证明。

……

令华振清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三四年前一位老人在家中去世,凌晨四点他的家人敲门求助。华振清马上爬起来,帮忙找居委会主任开介绍证明。“主任立刻就赶来了”,她感叹,“我们这领导也行呢,不管有什么事情,晚上夜里,随时打电话随时就来。”

以往,巡逻队成员对院里居民情况都比较了解,近年来陆续有人卖房或出租,进了不少新住户。为了应对变化,大部分队员又担任起自己所在单元的楼门长,负责掌握一个单元15户人家的迁入迁出动态与日常情况。

67岁的刘凤芹,2004年加入巡逻队,同时也是一名楼门长。几年前,一位住在一楼的老人,因为老伴去给女儿看孩子而独居在家。刘凤芹注意到,每天白天老人都会拉开窗帘,晚上再关上。突然有两天窗帘没有拉开,敲门没人应,再加上邻居反映老人家里的灯白天也始终开着,刘凤芹便通知了老人的子女。孩子赶到后发现,老人已经去世了。而若不是刘凤芹告知,遗体可能要停留更久。

而在关心居民生活与困难之余,巡逻队还成为社区工作推动的重要纽带与力量。平时居委会有任何消息传达、精神发布,老人们随叫随到,遇有重大活动更是加班加点。

心声

“搬走的住户打来电话关心身体,感觉特别欣慰”

想在小区认出华振清很容易--矮矮富态的银发老太太,左臂上永远戴着红袖标。“袖标对坏人是一种震慑,他们看到你会心虚、胆怯,群众有什么事情也可以随时求助。”

华振清笑言,其他巡逻队员一般只有一个袖标,值班的时候别在袖子上。自己搞“特殊化”,问主任要了十几个袖标,常穿的衣服都别上,穿哪件都有。这十几年,她没摘过袖标,出去吃饭、去商店、去公园,甚至住院也都一直戴着。“我觉得骄傲,能为大伙儿做一点事,感觉可幸福了。”

华振清家里老伴90岁了,腿脚不好很少下楼,但也支持她出来“忙活”。每每有人好奇为什么她身上这么大干劲儿,华振清总会深情地回忆起1983年,被评为卫生先进个人的她去人民大会堂开表彰大会的经历。“最难忘那一天,过去我是个小穷孩子,也没什么文化,在党的关怀下成长起来享福了。我心里不平静啊。人家礼拜天休息,有时候我都不休。我是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了,应该多付出一些。”如今,考虑到身体因素,83岁高龄的她已经从巡逻队中退出来了,但她依然自愿巡视在楼前楼后,发挥余热。

多年来,华振清一直被社区居民当作学习的榜样,还荣登2016年北京社会好人榜。在她的带领下,老年志愿巡逻队获得了社区居民广泛的支持。当然,也曾有队员遇过不配合的状况。刘凤芹所在的单元,每层安装一盏照明灯,有位租户就是不肯交那十元费用。还说自己不要灯,能上来楼。“我说楼里老人小孩特别多,一盒烟钱都不愿意拿,还在这儿住什么呀?最后做了大量的工作才给的。”但对类似状况,刘凤芹并不放在心上,“总有一些难事麻烦事嘛,平平安安没有事情,那还要我们干嘛呀!”

在华振清看来,大部分住户还是好的。曾有位年轻人在搬走前特意找来,对她表示感谢。“说总麻烦您帮我们做这个做那个,真不好意思啊奶奶。走了之后过段时间又给我来个电话,问问身体怎么样,我特别欣慰。”

这一点一滴的肯定,给了老人们无尽的快乐,来自街道社区的关心也让大伙儿很满足。“刚成立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就是义务劳动。后来夏天给我们发了大伞,还发水,冬天发了棉袄,可暖和呢!”王绍凤笑眯眯地拽拽袖子。她介绍,从前年开始,每位队员每月有了200元钱的补贴。“当然谁家都不缺这200,就是一种肯定和重视吧!而且我们值班也是一种活动,不然没事也是在家里看电视。出来巡逻大家经常能见面,有什么事互相说一说,心里就敞亮了。”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丁彧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