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年来,五花八门的“专车”、“拼车”、“顺风车”等出行方式悄然进入我们的生活,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各地司机、乘客安全事故的报道频繁可见,私家车做专车是否合法?“专车”、“拼车”、“顺风车”过程中如何保障乘客的安全?
【市民拼车出行成新时尚】
交通部部长杨传堂表示:我个人对拼车是支持的,一个人坐一辆车浪费嘛。自己没车的话,拼车能带来很大方便。现在限号也会有拼车的。有的是一个小区,有的是一个单位,大家顺路拼个车。我以前也跟别人拼过车。当然,如果是熟人可能比较放心,如果是陌生人尤其带着孩子时可能就会有顾虑。对于价格方面,可以平分油费,也可以当面议价。如果企业规模化运作,该收税的收税。
【通过网络平台约车出行是发展趋势】
通过网络平台约出租车、专车等肯定是未来发展趋势,作为一种新业态,交通部门会积极促进发展,但各种电商服务平台和模式也必须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表示,任何经营叫车业务的平台都应该去运输部门注册备案。
“在网上可以进行很多业务,但是如果介入到运输系统运营,就应该按照这个系统运营来注册。”周正宇表示,因为出租车是比较特殊的行业,要有严格的公司注册制度、经营牌照、上岗证等,如果有私家车参与或以“专车”为名获取收入,肯定违反现有运营规则。
周正宇指出,出租运营是只有正规出租车才能承担的行为,汽车租赁公司尽管只是提供车,但是经营的方式和目的并不是提供简单的拼车服务,而是以运营为目的的,所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提供车辆出租的行为。
【服务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
据媒体报道,今年4月,因用车价格与滴滴专车司机产生纠纷,北京的乘客赵女士收到了司机刘师傅发来的短信,其中有一些侮辱性话语。而在今年7月3日,广州的乘客赖女士因质疑司机绕路,被司机拒载,投诉后就频频收到辱骂短信。
仅今年媒体的公开报道就能找到几十条相关的新闻。
有民警告诉记者,部分专车、顺风车司机缺少专业培训,素质难以保证,这也埋下了治安隐患。乘客出行应该尽量选择正规的出租车,或者与亲友结伴出行,防止受到骚扰或者其他不法侵害。
【乘客利益需要更好地保障】
在“互联网+”时代下,打车软件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但同时也带来安全隐患。虽然各平台均有相关措施降低风险,比如实名认证、评价体系,但依然频繁可见司机侵害乘客等安全事故的报道,事实证明这样的措施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传统的实名认证仅能解决这个人是否存在的问题,对身份信息起到备案的作用,但并不能判断此人是否有过犯罪记录或是犯罪倾向。乘客的人身安全如何得到保障?确实是个不小的问题,而对于这些车主,应该有相应的规范,以让更多的乘客拥有安全保障。
【私家车不允许当专车用】
交通部部长杨传堂表示:合法的专车应该还是有发展空间的。为什么实施数量管控呢,这也是经营者方面意见,现在我们发展经济着力于最大公约数。不过,目前租赁车辆的管理是市场管理,而非政府绝对管控。对于私家车是否能够充当专车,答案是永远不允许。
【更好地发挥政府监管 服务群众出行】
交通运输部有关部门表示,当前各类“专车”软件将租赁汽车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起来,并根据乘客意愿,通过第三方劳务公司提供驾驶员服务,是新时期跨越出租汽车与汽车租赁传统界限的创新服务模式,对满足运输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需求具有积极作用。“专车”服务应根据城市发展定位与实际需求,与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等传统客运行业错位服务,开拓细分市场,实施差异化经营。
交通运输部表示,将继续对“专车”服务开展持续调研与深入研究,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适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市场充分竞争与规范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满意的出行服务。
【小编点评:“专车”尚未成熟 “拼车”便捷安全】
点击APP输入目的地,专车就开到面前,这种当前流行的出行方式确实给不少市民带来了方便,但私家车充当专车进行运营服务,小编觉得确实应该禁止。因为如果私家车参与运营,对乘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没有保障,这些所谓的“专车”缺乏监管,一旦出事,乘客很有可能遇到投诉无门的尴尬情况。
而拼车却有所不同,很多人拼车会选择同事或同一个小区的邻居,对于乘客来说也比较放心,并且还能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价格方面也要比专车便宜一些,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