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北京检察机关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紧紧锚定“党建引领业务方向、业务体现党建效果”的目标导向,在持续推进北京检察“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中,充分释放“更强党建”的保障作用,不断深化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检察工作的实践,推动全市检察机关党建业务融合持续深化、一体落实,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
近期,为深化落实市委、最高检关于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工作部署和市院党组的落实要求,市检察院组织开展了北京市检察机关第四批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典型事例征集评选活动,一批具有鲜明首都特色、时代特征、检察特点的融合事例脱颖而出,充分展示了全市检察机关在持续探索总结党建与业务融合理念、融合路径、融合模式、融合机制等方面的最新成果。现展示部分优秀事例,以供学习交流。
北京市检察院数字检察技术党支部
以“四融”促“四新”助力检察机关党的政治建设新生态 塑造检察新质生产力
北京市检察院数字检察技术党支部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最高检、市检察院党组系列工作部署,强化系统观念,以“四融”促“四新”打造首都检察“数智先锋”,推动政治建检成效在检察履职的“事上见”。
图为北京市检察院数字检察技术党支部合影
做法成效
1“融”心铸魂,开创组织体系“新”局面
一是坚持以“思想要素”凝心铸魂。融合成立包含数字检察、检察技术、检察信息队伍的数字检察技术党支部,以“转作风、提质效”为主题,组织“思享汇?作风建设大家谈”交流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心相融、志相同。二是坚持“选育管用”搭建人才梯队。将政治过硬作为业务专家、骨干人才评选重要标准,创建“思享汇”平台培育复合人才,开展“廉政风险我来讲”活动筑牢廉洁底线,设置“党员先锋岗”激发内生动力,支部书记获评全国检察技术专家,4名党员入选全国检察机关技术信息、网络犯罪检察人才库,17名党员获评全市检察专家人才和业务骨干。三是坚持以更强党建牵引检察一体履职。以条线党支部联学联建释放一体履职效能,北京检察机关连续两年在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和推广活动中名列前茅。
图为北京市检察院数字检察技术党支部书记闫仲毅
2“融”创机制,推动工作体系“新”突破
一是健全数字检察工作保障体系。加强与市院机关各支部横向联建,协同推进“十个一”数字检察保障体系和“三级两室一团队”检察技术专业布局体系。二是完善数字检察工作运行机制。研制加快推进数字检察建设的意见,党员“揭榜挂帅”建立模型建用、数据管理、线索核查、数智技术应用、网络安全等“1+N”制度机制,首创的技术性证据审查相关规定被最高检采纳。三是打造数字检察品牌宣传矩阵。培树“数智先锋”党建品牌,联动相关分院、区院打造党建品牌,推动“盆景”变“风景”。北京数字检察实践获评最高检“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检察改革典型事例,入选“2024年度法治创新十大案例”,并两度写入中国法治蓝皮书。
图为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推广活动座谈会现场
3“融”入大局,服务首都发展“新”动能
一是“同题共答”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与基层院组成“党员攻关小组”,共同组织建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356个。二是“内外联动”助力检察为民。围绕群众法治需求,联合相关单位建立“12345数据共享”等机制,共同打造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三是“跨区联建”赋能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京津冀晋蒙五地检察机关数字检察支部联学联建,以数字检察助推跨区划协同治理相关工作写入最高检2024年工作报告。支撑相关业务部门推动京津冀检察机关在数字检察协作中形成的跨区域全链条打击知识产权犯罪机制,成为全国检察机关唯一入选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三批典型案例;北京市数智赋能检察履职服务版权保护高质量发展,获评第二批版权强国典型案例。
4“融”智聚力,打开法律监督“新”天地
一是“搭建平台”助力塑造法律监督新业态。靶向“法律监督职能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问题,搭建“党建议事平台”,充分释放数智检察驱动法律监督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和关键变量效用,数字检察对法律监督线索发现的贡献率连续2年保持在60%以上,统筹推动构建8个内部监督应用场景的数据模型,为检察行权“加把锁”。二是“统分结合”助力塑造检察履职新形态。联合市院业务部门党支部组建“三查融合”专班,以“党建统分结合”助推“业务统分结合”。2024年全市检察机关数字赋能立案监督追捕追诉1405人,8个区将模型纳入本区治理平台。三是“技术支撑”助力塑造检察业务新质态。与市院业务部门党支部联合指导建用首批15个场景体系化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加强共建,成立4个人工智能检察应用联合实验室和15个工作室,58个软件获著作权版权登记,强化技术性辅助、穿透式审查、实质性监督。
图为北京市检察院数字检察技术党支部开展党建活动
典型意义
突出“思想要素”,淬炼“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吃苦奉献”的数字检察精神,打造支部坚强战斗堡垒的“根”与“魂”。强化“能力锻造”,自觉把政治历练、政治能力提升融入党员教育管理全周期,打造坚强战斗堡垒的“筋”与“骨”。“内部联合、系统联动”,主动从加强党建内外融合中寻找破解数字检察实践难题的“金钥匙”,打造坚强战斗堡垒的“血”与“脉”,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数字检察高质效履职,助力形成党的政治建设新生态。
海淀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党支部
打造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检察“千钧”品牌 为区域安全社会稳定贡献检察力量
海淀区作为北京核心功能承载区,维护首都政治安全责任重大。海淀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党支部立足海淀区功能定位与发展需求,秉持着“不畏千钧之重,但求毫厘之真”的精神,深入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打造守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千钧”品牌。
图为海淀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党支部集体合影
做法成效
1突出政治统领,让“千钧之重”筑牢底色
形成“一主线、双规划、三层次”的“千钧领航”机制。紧扣“一主线”。聚焦红色教育主线,制定“红色教育路线图”,采用“参观+教学”的模式,联合区属单位赴香山革命纪念馆等地开展主题党日、专项培训、党纪教育等活动,不断夯实思想根基。坚持“双规划”。建立“党建+业务”的双月联席会议制度,将党建与业务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制定《党建与业务融合任务清单》,确立“国家安全月”等融合点,实行党小组包干重点融合任务的工作机制,同步开展党小组会议与罪名研讨、专项推进等重点工作。构建“三层次”。发挥海淀区高等学府聚集的区域优势,与知名高校建立“理论学习、互促交流、深度合作”的“三层次”机制,以支部党员前往高校开展“检察官讲党课”为起点,以支部队伍建设与“育才班”工作深度结合为支撑,依托检察和高校“两个课堂”,加强重罪证据审查等专业领域合作研究,实现理论共研、人才共育、资源共享。
图为海淀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党支部前往香山革命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2加强队伍建设,让“千钧之重”尽显本色
党支部打造“头雁引领、群雁聚集”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建立“党建+绩效”一盘棋考核管理的制度体系。突出人才引领“头雁效应”。建立“优秀党员+业务骨干”双导师制,开展“党建+业务”双讲坛,推进“主题党日+业务攻坚”双模式,在重大案件办理中设立支委领衔的党员先锋队,以支委示范引领带动青年党员参与办理大要案。发挥人才聚集“群雁效应”。支部以“党小组结对办案组”,对相关案件专组专办,打造专业突出的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特色办案团队。首创“案+人”的“两轴”驱动模式,孵化出一批典型案例,培养出一批业务能手。
图为海淀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党支部支委领衔的党员先锋小组开展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案件办案经验分享交流
3聚焦服务发展,让“千钧之重”更添亮色
打造支部“双抓”格局。一手抓党建,一手抓业务,制定《支部重点工作清单》,根据保密等工作要求,配套制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重大案件24小时快速反应等办案机制。推行支部书记“包案”机制。支部书记牵头成立专案组,坚持“总体督办+专项督办”,书记带领支委梳理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案件办案流程,制定工作指引,严格规范办案程序。打造“案件+N”的治理模式。支部针对海淀区科研机构、高精尖企业林立等特点,探索出“前端预防+后端帮扶”的平安建设模式,实现“案件+N”多元化的综合治理。创建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安蓝”党建宣传子品牌,通过案例小剧场、入职培训等多种形式,向社会普及国家安全知识。推进溯源治理,与刑满释放人员所在社区党支部共建“平安联盟”,以“检察+社区”推进“治罪+治理”。
图为海淀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党支部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活动
典型意义
以检察忠诚,护国安千钧。海淀区检察院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检察“千钧”品牌,打造了政治建检示范新高地。创新“党建+办案”融合模式,推动政治建检工作从“理念引领”向“实践深耕”转变。开辟了业务素能锻造新格局。健全从“头雁”到“群雁”的人才发展路径,并进行“一体系双格局”的科学管理考核。探索了检察服务大局新路径。构建检察机关“支部引领、法治赋能、多方协同、服务大局”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