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人:张亚婷
张亚婷,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副庭长、支部委员。作为多元解纷的“轻骑兵”,她经常走到胡同之中、群众身边,以“如我在诉”理念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支部党员干警一起,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推动公正司法、为民司法照进烟火生活,助力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服务保障首都功能核心区高质量发展。
今天,张亚婷作为品牌参与者、践行者,向读者推介“党建+和立方”机制。
推介机制:“党建+和立方”
如何把“讲政治”转化为“抓前端、治未病”的生动实践?如何通过党建创新引领打通多元解纷“最后一米”?
东城法院用七年探索交出答卷——“党建+和立方”机制。“和”意为“和谐、和解、和睦”,“立方”意为“多方参与、多种方式、多重效果”。2018年起,在院党组领导统筹下,全院13个部门党支部逐步与属地街道“一对一”结对共建,形成“党委领导、支部发力、网格响应”的红色立方体,以红色引擎驱动多元解纷提速增效。
周女士在某超市购物时,因乘坐扶梯摔倒受伤,与超市发生了纠纷。区市场监管局、消费者协会介入调解后,发现双方关于赔偿金额的分歧较大,且均不肯让步,调解一时陷入僵局。
东城法院一名退休党员法官响应离退休党支部号召,积极参与案件的调解指导工作,既讲《民法典》,耐心释法析理,逐笔测算医疗费、护理费;也讲“尊老敬老”传统美德,降低周女士情感对抗;还向区市场监管局、消费者协会送去类案解纷方法。
“法官不仅分享了理念、教授了方法,还通过一次指导调解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
在党建引领、多方参与下,双方当事人很快接受了新的调解方案,东城法院在区综治中心现场对方案进行“一站式”司法确认,最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近年来,东城法院不断实践完善“党建+和立方”机制,在支部、街道“一对一”共建基础上,把先行调解质效列为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内容,激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协同工作效能,服务群众、造福群众。
党员法官赴医院为行动不便当事人现场解纷
“和立方”效应不仅辐射到区综治中心,还辐射到更多需要的地方。
为了以司法之力守护中轴线文脉传承和民生福祉,东城法院坚持党建引领、向前站位。其中,立案庭党支部积极认领“保护中轴线党员责任区”,与街道、公房管理单位组建“保护遗产先锋岗”,邀请社区老党员、文物专家成立“红色智囊团”,协同开展工作。
有一对兄妹分别承租了中轴线北端钟鼓楼附近相邻的两间公房,妹妹的意愿是腾退,可哥哥打通了两间屋子并占用着房屋,导致无法顺利交回。两人因此产生不和。
党员法官深入中轴线遗产区及缓冲区,从兄妹情入手打开了调解突破口——重塑隔断墙,妹妹那间退租,哥哥那间继续居住。调解定在房屋附近的法院驻街道诉调对接工作站,“先锋岗”成员公房管理单位派员参与,敲定了隔断墙的具体位置;“智囊团”社区老党员、文物专家共同解读政策,现场答疑解惑。在“党建+和立方”机制作用下,各方面问题理顺了,调解协议顺利签署了,兄妹俩的心墙也打开了。
“欢迎你常回来。这一片都收拾好了,咱一踮脚,就看见这中轴的好景观了,那叫一个舒坦!”哥哥笑着对妹妹说。
党员法官实地勘察老房位置
七年来,东城法院找准把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持续强化司法供给和运用的政治自觉,“党建+和立方”机制在首都功能核心区结出硕果——5万余起纠纷在源头通过调解方式化解,1.7万起调解案件在法官的见证下完成“一站式”司法确认工作,30余起群体性纠纷妥善解决,平均用时不超7天,累计为群众节约诉讼费支出9000余万元,20余万百姓和近千家企业因此获益。
下一步,东城法院将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全面升级“党建+和立方”2.0,以红色引擎持续激活新动能,让党的组织优势不断转化为服务群众、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司法效能。在此,我向大家郑重推介“党建+和立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