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北京市检察院党组《关于加强全市检察机关共青团和青年工作 服务保障首都检察工作现代化的工作意见》,持续深化检察青年对党忠诚教育,10月21日,北京市检察院机关党委、机关团委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砥砺检察初心使命”为主题,组织30余名青年检察干警前往顺义区焦庄户村,开展了一场深刻而生动的党性教育主题党日活动。
图为参观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
探访“地下长城”,汲取历史智慧
活动首站是被誉为“人民第一堡垒”的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写有“熄火村”三个字的党员登记表、民兵自制的土地雷、曾雍雅将军使用过的相机、妇女救国会支援前线制作的鞋袜……一件件实物静静陈列,诉说着军民联合抗敌的感人故事。借助科技,纪念馆让历史“活”了起来:互动沙盘全景展示了战争年代焦庄户村一带的地理地貌和地道布局;H5小游戏让大家亲身模拟应对敌人的水攻、火攻、毒气战等地道防御场景。青年干警们还进行了最具特色的“钻地道”体验,弯腰进入830米长的原始地道遗址,深刻感受抗战岁月的艰苦卓绝和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
聆听“乡村故事”,共话振兴新篇
焦庄户村第一书记李腊生带领青年干警们走进村里、走近村民,介绍焦庄户村依托红色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焦庄户村着力做好“红色+”文章,将地道战遗址的参观体验与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同时,注重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让村民生活越来越美。青年干警们认真聆听,纷纷点赞,表示乡村工作与检察工作虽然各有侧重,但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履职尽责,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畅谈“扎根基层”,砥砺从检初心
来自市检察院第八检察部的检察官助理陈萧宇,曾作为选调生在焦庄户村驻村工作一年。他在红色讲堂中分享道:“驻村期间,我感受到红色底蕴不仅存在于纪念馆和地道中,更融于村庄发展脉络里。我们努力将红色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比如推动红色教育与乡村旅游、农事体验深度融合,让历史“活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法治是乡村善治的基石,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才能妥善化解邻里纠纷、解决土地权益问题等。作为检察机关的一员,将积极助推法治思维和公平正义理念融入基层实践,协助村里做好普法宣传、矛盾调解等工作。”
触摸历史的厚重,是为了更好地思考当下的责任。活动中,青年干警们心潮澎湃,围绕所见所感,分享了各自的心得体会。
市检察院政治部检察官管理处(警务处)干部、第一联合团支部委员
孙冬旭
躬身行走于“地下长城”之中,那段烽火岁月仿佛触手可及,这座“人民第一堡垒”无声地诉说着当年先辈们在艰苦卓绝环境下与敌人斗智斗勇的英雄壮举。循着历史的脉络,我们走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阔实践,从抗战的顽强脊梁到如今的繁荣新篇,这是一条迈向民族复兴的生动轨迹。它深刻昭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股源自人民、深植土地的奋进伟力,始终是推动历史前行、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所在,不断砥砺我们赓续红色基因,汲取前进力量,以检察青年之力书写“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答卷。
市检察院第十二检察部(检察技术部)干部、第八联合团支部书记
李同
踏入焦庄户地道战遗址,躬身穿越狭窄而幽深的地道,我触摸到的是革命先辈在极端困境中展现的智慧与坚韧。作为新时代的检察干警,我们虽身处和平年代,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守护国家安全同样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关乎当事人的命运,每一次监督都维系着法治的尊严,要坚守“司法为民”的阵地,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的力度与温度。
市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干部
毛俐
焦庄户村的地道如同一条潜于地下的时空隧道,我们在狭窄昏暗的空间里蜿蜒前行,感受战时军民同心抗战的艰苦卓绝,又亲眼见证了今天焦庄户村乡村振兴的新面貌。历史的指针已指向新的起点,身处和平年代,我们更应铭记历史,砥砺前行——无论是乡村振兴的希望田野,还是检察事业的广阔天地,都需要从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继承和发扬“人民第一堡垒”精神,与人民群众一同携手奔赴新征程。
此次党性教育主题党日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思想的整装和行动的动员。下一步,市检察院机关党委、机关团委将继续在院党组的领导下,持续深化青年对党忠诚教育,引导检察青年干警不断筑牢政治忠诚,提升业务能力,锤炼过硬作风,在推进首都检察工作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书写无悔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