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务 > 小政手册 > 通知公告

就业规模增长 结构调整优化

本站发表时间:[2020-04-26] 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作者: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北京市委市政府也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北京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我市就业规模较快增长,就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布局更趋合理,向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总体情况

  (一)就业规模较快增长

  北京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全市从业人员总量较快增长。2018年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共有从业人员1361万人,与2013年第三次经济普查相比,增加249。7万人,年均增长4。1%。分性别看,女性从业人员554。9万人,增加108。8万人,年均增长4。5%,占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量的40。8%,占比较2013年末提高0。6个百分点。

  (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不断提高

  五年来,北京坚持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就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分产业看,2018年末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03。6万人,与第三次经济普查相比,减少13万人,年均下降1。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157。4万人,增加262。7万人,年均增长5。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达85%,比2013年末提高4。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从业人员规模居前五位的分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87。2万人),批发和零售业(161。4万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40。4万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38。9万人)以及制造业(96。8万人)。

  (三)就业布局更趋合理

  分区域看,2018年末从业人员[1]超过百万的有朝阳(294。7万人)、海淀(281。7万人)、西城(119。7万人)和丰台(111。4万人),上述四个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量的59。7%,其中,朝阳、海淀和丰台新增从业人员最多,与2013年末相比分别增加66。2万人、39。1万人和18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增量的51。1%。此外,东城(7%)、顺义(5。2%)、昌平(4。4%)、大兴(3。8%)、通州(3。5%)和经济技术开发区(3。1%)从业人员规模也较大,占全市的比重均超过3%。怀柔、平谷、密云和门头沟虽然从业人员规模较小但增速最快,年均增速分别为11。6%、10。8%、9。3%和9。2%。

  随着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中心城区从业人员比重有所下降。2018年末,中心城区共有从业人员940。1万人,占比下降2。3个百分点。三城一区作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聚集了大量科技创新企业,带动从业人员较快增长。除了位于中心城区的海淀外,三城一区所在的昌平(5。1%)、怀柔(11。6%)和经济技术开发区(7。9%)从业人员年均增速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个、7。6个和3。9个百分点。

  二、主要特点

  (一)工业发展减量提质,从业人员“两升两降”

  我市工业企业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就业结构的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业人员的行业变化呈“两升两降”特点。服务于首都城市建设、提供基础保障的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从业人员分别比2013年末增加30。9万人和1。5万人,年均分别增长8%和3。1%;伴随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采矿业、制造业从业人员分别减少3。3万人和41。7万人,年均分别下降12。3%和6。9%。二是制造业(96。8万人)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中的高技术制造业从业人员占比为30。6%,比2013年提高8。3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比达65。5%,高于全市7。9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转型升级,就业结构优化调整

  我市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传统服务业比重有所降低,生产性服务业增势强劲,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发展。

  传统服务业从业人员虽然规模较大,但增速放缓,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有所下降。2018年末,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共有从业人员289。1万人,与2013年末相比,年均增长1。6%,从业人员占比由29。8%下降到25%。

  生产性服务业增势强劲,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引领的生产性服务业市场主体增长,从业人员大幅扩张,比重持续提升。从增量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增长明显,5年增量均在45万人以上。从占比看,三个行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合计为40。3%,比2013年末提高3。4个百分点。从学历看,三个行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位)从业人员占比为49。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5个百分点。

  五年来,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密切相关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市场主体增加,从业人员增长。2018年末,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0。6万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7。5万人,与2013年末相比,年均增速分别为7。3%和6。3%,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2个和2。2个百分点。

  (三)市场活力提升,中小微企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减轻税费负担等一系列有利于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举措相继落地生效,市场主体活力不断被激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一是中小微企业发展迅速,成为吸纳社会就业主体。数据显示,2018年末,全市中小微企业吸纳从业人员829。5万人,比2013年末增加224。2万人,年均增长6。5%,占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60。9%,占比提高6。4个百分点,对从业人员增长的贡献率达89。8%。二是就业结构更趋合理。分行业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58。9万人)、批发和零售业(121。1万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94。5万人)吸纳从业人员最多,占全市中小微企业从业人员的45。2%。还有超3成(34。7%)从业人员集中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80。3万人),金融业(73万人),制造业(68。3万人)和建筑业(66。2万人)。与2013年末相比,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共增加180。1万人,对中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增长的贡献率达80。4%。

  [1]铁路运输业由国家统一反馈全市汇总数据,不参与分区汇总,分区加总不等于全市合计。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高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