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打电话、发微信,一些老人如今仍保持着通过短信来联络的习惯。但老人的手机短信里,也往往会存有不少垃圾信息,有些信息甚至暗藏诈骗套路。警方提醒,老年人已成为短信诈骗的主要受害群体,平时使用手机时,务必牢记“四不一多”口诀,守护好个人财产。
一条“取件”短信
骗了5万块钱
“凭取件码xxx至服务站点丰巢柜取件,有问题请联系电话xxx……”65岁的市民施先生,近日收到了这样一条取件短信。平时不常网购的他,还以为是老伴买了什么东西,在收件人信息中填了他的名字,但老伴对此也并不知情。
施先生所在的小区,门口确实有一排丰巢快递柜。施先生去现场查看了一番,可他把短信里的取件码输入了好几遍,柜子都显示“没有快件”。
回到家,一头雾水的施先生拨通了短信里留下的电话号码。电话那头的人自称是某平台的客服,施先生之前办理了该平台的一款保险,马上就要到期,今天发来的快递就是即将进行下一年度自动续费的通知单。如果施先生不自行取消续费,这笔保险每月将会扣费800元。
“每月扣800元?我什么时候办过这个保险,我怎么不知道?”面对施先生的质问,对方的话术也是一套一套地来,说施先生之前点过他们公司的广告,开通过保险,但施先生不记得了。当务之急,还是确认施先生到底要不要续订这个保险,如果不想要也可以退订,客服可以指导施先生如何操作。
听到“可以退订”这几个字,施先生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在对方的指点之下,他下载了一个名为“及时服务”的APP,还打开了其中的视频会议功能,并把自己的屏幕共享了出去,方便客服指导如何操作。再之后,客服又称支付软件的免密支付功能会导致自动扣款,让施先生去“解除授权”。殊不知,在一步步诱导之下,施先生的银行卡号、支付密码等信息全暴露在了对方的眼皮底下。
在客服“指导完毕”并挂掉电话之后,施先生还以为对方帮了自己一个忙。可看到手机里收到的银行卡转账提醒,施先生的心里“咯噔”一下,这才回过味来,自己是被诈骗了。此时,再想回拨骗子的电话,却已经打不通。
一条诈骗短信,最终让施先生损失了5万元。
垃圾信息繁多
老人难以分辨
有些老人已经遭遇了诈骗,还有些则是处在被诈骗的边缘,稍有不慎就可能遭受财产损失。
70岁的张女士,平时除了打电话和发微信,也保留着发短信与人联络的习惯。她的手机里,经常能接到一些不知是谁发来的信息。“XX订单:您买的中医健康包已发至您手机,不点自动作废”“您的手机积分即将清零,点击链接兑换各种礼品”……随着这些短信发来的,还有一串串网址链接。
这类“送优惠”“积分兑换”的消息有真有假,张女士完全分辨不出来。仔细观察发现,有的短信内容甚至还有好几处语病和错别字,十分可疑。如果点开了链接,很有可能进入一个诈骗网页,进而被套取个人信息。
有些垃圾信息只存在于短信中,还有的已经蹦到了手机主页上。68岁的马女士,现在一打开手机,屏幕上就会出现“领取200元红包”的提示信息。一开始,她还以为是哪个平台发的福利,可点击进去,却怎么也领不到。“有时候会蹦出来一篇小说,有时候会蹦出来一个下载,有时候又提示,是否要删除垃圾信息,我点击删除也没有用。”
如果不慎点击到这个红包按钮,网页就会进行层层跳转,想拦都拦不住。最后,页面会出现一个安全提示,上边写着:“您的账户存在风险,暂时无法参与/提现,联系我们帮您解除”,下方则是一个“去反馈”按钮。
记住“四不一多”
保护个人财产
“根据我们接到的报案情况,因为短信而遭到诈骗的受骗人群,很多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民警王佳表示。
除了像施先生这样,被骗子利用屏幕共享功能窃取了密码,还有另外几种诈骗APP,有的是带有远程控制功能,有的是带有NFC功能。前者,老人在点击APP之后手机会直接黑屏,此时手机就完全是由骗子来操作了。后者,骗子会诱导老人拿来银行卡紧贴手机,此时就会触发转账。
“如果真的遇到了这种情况,赶紧拔掉电话卡,关闭家里的无线网络,是有机会阻止转账的,但老人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操作,甚至都不知道该怎么操作。”王佳表示,想要避免钱被转走,首先还是要避免下载诈骗APP,这些APP往往都不是手机的应用商店里能够搜索到的,而是通过骗子发来的一个链接点击下载的,有些甚至还会触发手机的警报,提示这些APP安装之后会有风险。“但老人被骗子的话术忽悠,可能就忽略了这一点。”
骗子到底是如何盯上的老人?王佳表示,老人不小心泄露个人信息的途径有很多,有些不法分子会用送东西或低价购的小恩小惠,诱导老人填写个人信息。还有些手机里会有垃圾广告,点击之后就会下载APP,而这些APP往往会要求用户进行各种授权,如果不慎点击,也可能会把个人信息泄露出去。
“在我们接到报警的案例中,还有一种情况,骗子会通过短视频平台的私信功能,给老人发送诈骗信息。”王佳表示,有些老人比较喜欢在短视频平台发些自拍作品,这样骗子就可以精准定位老人的性别和年龄,先添加好友,再一步步进行后续的诈骗。
“保险诈骗”“积分兑换诈骗”“虚假中奖诈骗”……骗子能用来诈骗的名头很多,老人防不胜防。王佳建议,常用手机的老人应该多关注警方发布的反诈案例,提前了解骗子的手法。
一定要牢记“四不一多”的口诀:“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可疑App不下载,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