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方评论

莫让“共享住宿”步顺风车后尘

本站发表时间:[2018-09-24] 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庞岚

  日前,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中心组织召开“引导和推动共享住宿行业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建立适应共享住宿新业态的监管机制和模式,在共享住宿领域建立起用户安全至上的保护机制,成为讨论焦点。

  “共享住宿”是什么?也就是现在很多人出游、度假时经常会选择的民俗客栈、短租公寓。在价格上,很多民俗客栈、短租公寓比传统酒店便宜些,在装潢、服务上,它们也往往更具特色,尤其是老老少少一家人一起出游,租个带厨房能自己做饭的两室一厅、三室一厅,比传统酒店的“标间”更温馨、更方便。

  国家信息中心公布的《中国共享住宿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我国共享住宿交易规模约145亿元,比上年增长70.6%。到 2020 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

  但是巨大的交易额却掩盖不住身份的尴尬、规则的缺失。首先,物权法规定居民住宅不能进行商业经营活动,“住改商”须经全体业主同意。所以,除非是“独门独院”,否则即便你拿出来“共享”的是自家住房,从法律上讲也需要所有的邻居都同意。可事实上,有几个业主喜欢小区中、电梯里总有“陌生人”走动?游客赶火车、坐飞机出来旅游,几点能到房间、几点收拾东西离开都说不好,楼上楼下的邻居岂能没有意见?

  再者,即便是“独门独院”,开个民宿客栈、短租公寓,要把证照办齐全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按规定,经营旅馆、酒店需要办理“特种行业许可证”,还要有消防许可、卫生许可等等。其结果,就是很多民俗客栈、短租公寓长期处于灰色地带,没有营业执照,也没有住宿业必备的一系列证照。今年6月,本报曾报道“黑宾馆变身去哪儿网好评酒店”,其实就是这样的情况,所以那家“酒店式公寓”所在大楼的一层大厅挂着条幅提醒:楼内宾馆均为非法黑宾馆。

  “共享住宿”本就面临诸多“天生”的问题,而如果经营者不重视住户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甚至也像“顺风车”那样,把暧昧的“社交功能”拿出来炒作,说什么共享住宿能“邂逅另一半”,就更容易惹出乱子。再加上税收流失等问题,火爆的“共享住宿”背后其实隐患重重,早就需要进一步的规范。

  针对这种种问题,召开专题研讨会当然非常必要。正如与会专家所说,在共享住宿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政府部门和平台企业都面临新挑战。政府部门需转变监管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治理能力。平台企业更应注重履行社会责任,要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好社会效益。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民俗客栈、短租公寓不能再长期处于无照经营、缺乏监管的灰色地带,也不能完全照搬传统酒店的所有监管模式,而是应该根据其特点,专门制定出资质审批、日常监管的一套规则,以确保房客的人身财产安全,以及社会人口管理的安全需要。只有早点在规则和监管上拾遗补缺、打好补丁,才能避免因漏洞存在而可能导致的种种危险。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