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方评论

别被谣言忽悠 网上围观也要讲技巧

本站发表时间:[2018-10-10] 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璪平

  十一假期尾声,一条“平安证券高管3万包养情妇感染HIV”的爆料刷爆了朋友圈。这是一篇以“小三”口吻写的文章,并附有微信截图和HIV测试工具图片,指责某高管致使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言之凿凿,引起轩然大波,并且还声称有后续爆料。然而仅仅两天之后,这条带有“举报”性质的信息就被证实为谣言。一是网友发现文中所用测试工具图片,实为网络销售平台展示产品的照片;其次,有记者走访了文中受害人居住的公寓,发现查无此人;其三,被指责包养情妇的平安高管本人体检报告出炉,并未感染艾滋病,自证清白。当然,微信聊天、转账记录也是伪造的。于是,这条看上去证据颇多的爆料,几乎无一句真话,最终被证为谣言。

  这一段时间,网络谣言较多,以上所述,只是影响比较大的一条。其他谣言,也有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例如四川泸州有人发帖,声称自己的哥哥嫂子领结婚证时被要求缴纳5000元押金,生二胎后退还,最后被证伪,发帖者受到罚款500元的行政处罚。比如有人发微博声称“深圳献血前不做检测及输血得艾滋”,也是谣言,发帖者根本没有在深圳献过血,也不了解实际情况,最终被行政拘留。再比如“成都至宜宾500车连撞堪称世界第一大车祸”的视频,实际上是9月末的一起12车追尾事故。网传广东中山市一对情侣为拍抖音拿麻将牌去买车被打,查无此事,视频是发生在武汉车展上的一起纠纷。最为奇特的是有人在网上声称上海知名主持人曹可凡自杀身亡,几点被发现、几点送医院说得相当“详尽”,导致曹可凡本人在网上“现身辟谣”。

  这些网络谣言,有的指向明确,就是针对某个人、某个机构,有的则是为了吸引眼球,在公众中制造气氛,试图引起某种情绪。说到根源,可能是讹诈,可能是欺骗,也可能就是为了流量。本质全是为了利益。它们要么根本就是无中生有,要么就是移花接木。有的是出于无知,不计后果地将道听途说信口传播,而有的则是有意为之、精心策划,肯定有一些公众还不知道的直接目的。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快速高效,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谣言的制造和传播。它们无一例外地会激起负面的情绪,会导致相关的部门投入人力物力去核实、辟谣,造成社会成本的浪费,也会让公众产生错误的认知。可以说,就是为了一己之利而消耗他人。对于谣言制造传播者的惩处,刑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2013年进行的司法解释都有明确的规定,损害他人名誉、引发公共秩序混乱等后果严重的,都会入刑。即便如此,还是有些人打擦边球,或者抱有侥幸心理。当然,迄今为止,谣言的始作俑者基本都依法受到了或轻或重的处罚,这对于那些“张嘴就来”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警示。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一定要学会一些辨别谣言的基本方法,比如对视频原声不能显示时间、地点或人物的,内容过于爆裂夸张超出常理的,信源模糊单一的,都要多问个为什么。即使一时无法辨别真伪,也不要急着站队表达观点,而是应该“让子弹飞一会儿”,用尽量冷静的态度去分析,等待权威部门或者专业媒体的调查、报道。要相信假的肯定会露出破绽,那个时候再去表达自己更为妥当。在网上围观也要讲究技巧,不要让简单“吃瓜”变成被人利用就好。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