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方评论

城市规划要多多征集民意

本站发表时间:[2018-11-27] 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庞岚

  住建部副部长黄艳日前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说,当前我国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摒弃急功近利和大拆大建,注重“绣花”功夫,突出地方特色和人居环境的改造。

  今年1月深圳两会上,深圳市政协委员黄伟文曾提出提案,提议关注深圳的“短命建筑”。他目睹了深圳的老建筑陆陆续续被拆除,认为深圳正用第三、第四个十年的时间,不断拆除深圳的第一、第二个十年的建设痕迹。

  虽然居民楼有70年产权,商住楼有50年产权,但是这些年来,只能活一二十年的短命建筑在全国范围内都不算少数。花不少钱修起来的建筑“英年早逝”当然是一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且短命建筑也带来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加重着环境的负担。此外,城市把“日新月异”这个形容词变成真实的写照,也让人连个寻找记忆的地方都没有,总觉得自己虽然未曾离开,却生活在陌生的地方,缺乏一种应有的归属感。

  大拆大建这个“硬币”的另一边,则是千城一面。原本带有城市记忆与内涵的建筑慢慢消失,全被现代化的高楼所取代,人们身处高楼林立的水泥森林,很容易迷失,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哪一座城市。随便选取一座城市的一个街景,让大家去猜这是哪里,恐怕能给出正确答案的人少之又少。

  在诸多的拆与建之中,最让人郁闷的是拆掉古建筑,去修建仿古建筑。对于破败失修的古建,一些地方完全没有“修旧如旧”的耐心,又嫌弃它们影响城市景观,索性拆掉重建。行走在全国各地,时不时可以看到各种被冠以“特色古镇”、“某某老街”名头的地方开门迎客,但游客们去了往往会发现古镇都是“仿古镇”,老街上卖的也都是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和到处都有的“本地特产”。

  2015年初,住建部曾下发通知禁止“拆古建新”,坚决制止拆毁、破坏保护性建筑的行为;2017年7月,住建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特色,尊重小镇现有格局、不盲目拆老街区,保持小镇宜居尺度、不盲目盖高楼,传承小镇传统文化、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

  近日,住建部副部长黄艳再次强调:要让城市留住历史积累变迁的痕迹,注重修补、修复、提升,注重微改造、小动作,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加强与市民面对面的沟通……这种种措施和要求,可以说都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直面当下城市规划与建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但有的时候我们总要面对“知易行难”的尴尬。在城市面貌“改头换面”的政绩驱动下,在有工程才有运作空间的利益诱惑面前,总有一些人不去考虑大拆大建的负面影响,懒得去做“绣花”功夫。

  一方面,这就需要在官员的考核上也更加细致——精心设计的“微改动”留住了城市的记忆,又实现了改进城市功能、便利市民生活的目的,赢得了大家的点赞好评,这样的政绩也要被看见、被记住。

  另一方面,城市规划的规则应该具有更强的刚性——是否经过严格的专家评审、有没有公开征集市民意见等,都应该是不可或缺的程序。如果拆与建拍拍脑袋就上马,那么理应严厉追责。

  我们期待,“城市规划年会”能够从规则和技术的角度研讨出更多的成果,让我们的城市规划变得更科学、更规范,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美丽、更宜居,也更能让人产生归属感。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