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方评论

划定标准有助统一正当防卫共识

本站发表时间:[2018-12-24] 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李英锋

  一个清晰的正当防卫界定标准,能够推动司法进步,能够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能够带来更多司法公平正义。

  12月1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第十二批指导性案例,涉及的四个案例均为正当防卫或者防卫过当的案件,社会普遍关注的昆山“反杀案”入选其中。

  近年来,于欢案、于海明案等包含正当防卫情节的案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很多法学专家、司法部门业内人士以及普通民众都充分参与进来,对正当防卫的定性、边界等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人们也对进一步完善正当防卫的法律标准、明确正当防卫的具体边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前,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发布《关于在司法解释中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规划(2018-2023)》。其中特别提出,要在司法解释中大力弘扬正义、友善、互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道德要求,适时出台防卫过当的认定标准、处罚原则和见义勇为相关纠纷的法律适用标准,鼓励正当防卫,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自助行为等都属于公民私力救济的方式,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案情千差万别,有很多复杂因素,办案机关在认定正当防卫行为时,需要考量起因、时间、对象、侵害行为、防卫结果、防卫限度等要件,而每个要件又涉及很多具体问题,办案人员的法律素质参差不齐,对正当防卫的理解和认识存有差异,执法理念不同,所处的执法环境也不一样。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各地司法机关对正当防卫的认定尺度并不统一。从整体情况看,司法机关认定正当防卫的比例偏低。

  正当防卫是“以正对不正”,不是“以暴制暴”,正当防卫是法律鼓励和保护的正当合法行为,允许防卫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损害,甚至可以致伤、致死。最高司法机关以司法解释、指导案例等形式明确正当防卫的标准界限后,给理解和认定正当防卫提供了更客观、更刚性也更具操作性的依据,压缩了自由裁量的空间,有助于统一正当防卫的法律共识,有助于各地各级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在侦查、起诉、审判环节以理性、自信、积极的态度准确掌握正当防卫认定的方向和尺度,分清针对一般侵害行为的防卫过当和针对危险侵害的合法防卫,减少误定、错定、漏定问题,也有助于公民果断出手,实施防卫行为。一个清晰的正当防卫界定标准,能够推动司法进步,能够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能够带来更多司法公平正义。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