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只用几毛钱就能充100元话费!”1月20日凌晨,电商“拼多多”平台出现重大系统漏洞,用户可领全场通用的100元无门槛优惠券。“看到消息就知道晚了”,一些没“薅”到羊毛的人留言评论。“拼多多”平台事后发表声明称,优惠券是黑灰产业团伙通过非正常途径生成的二维码扫码后获得的,涉案金额达数千万元。目前,上海警方已立案并成立专案组,对涉事订单进行批量冻结。
在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下,“安全”二字的分量越来越重。“拼多多”平台被“薅羊毛”事件,只是我国网络黑灰产业市场展露出的冰山一角。电信诈骗、钓鱼网站、木马病毒、黑客勒索……这些我们听起来并不陌生的网络违法犯罪形式,都是黑灰产业的具体表现,“薅羊毛”是黑灰产业的一种重要盈利模式。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与阿里巴巴集团安全部联合发布的《2018网络黑灰产治理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国内网络安全产业规模为450多亿元,黑灰产业却高达近千亿元规模,而且后者的犯罪技术更加“平民化”,技术犯罪的成本逐步降低,发展更为迅速。
可以说,“黑产”与“灰产”相互依附、交织,已发展为跨平台、跨行业的集团犯罪链条。快速解决、有效防范社会高度关注、屡屡爆发的网络安全问题,营造一个安心放心的安全网络环境,到底需要走多远、行多久?这是网络时代不容回避的一道必答题。黑灰产业“一骑绝尘”的飞速发展提醒我们,没有建立坚固“防火墙”的网络环境潜藏着巨大的风险隐患,维护网络安全就是维护我们自身的安全,遏制黑灰产业犯罪链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必须出实招、出重拳,坚决、果断拔除安全隐患的钉子。
如果说网络畅通了人们学习交流、购物娱乐、创业兴业的通道,那么完善法律规范、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就是防风险、守底线、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阀门”和“红线”。近年来,我国在完善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规范、加强打击网络犯罪方面按下了快进键。2017年6月1日,网络安全法和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施行,为净化网络空间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法律依据;2017年3月,公安部部署开展打击整治黑客攻击破坏和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项行动,行动开展4个多月就侦破此类案件18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800余名,查获各类公民个人信息500余亿条。
当前,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体,增强了维护网络安全的难度,也挑战着传统的打击防范手段。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黑灰产业安全防范措施已显得力不从心,网络安全整体防范能力不足的短板已经显现。必须进一步建立更科学、系统化的安全机制,广泛应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强化网络安全监管。
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遏制黑灰产业蔓延需要政府、企业、各方社会组织和广大网民共同参与。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与电信行业、互联网企业等携起手来,在分工清晰、各司其职的前提下通力协作。对于网民而言,不仅要树牢网络安全人人有责的理念,还要提高对黑灰产业违法犯罪活动的辨识和抵御能力。